姑射山余脉环抱,秋日的阳光在一座古院的青砖灰瓦上,投下斑驳的树影。这里是距临汾市城区约12公里的尧都区刘村镇刘南村秦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晋南古院,正以它特有的方式,迎接着每一位来访者。
这座大院,不仅承载着秦氏家族的记忆,更在抗战时期,成为八路军学兵大队的诞生地,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如今,经过保护性修缮的秦家大院,正以红色教育基地的崭新姿态,讲述着跨越百年的家国故事。
烽火岁月:
革命火种在此点燃
刘南村,原名刘村南街。秦姓,是该村的一个大家族,秦家大院由秦家先祖秦应答在清咸丰年间所建,占地面积约6亩,坐北朝南,由东向西,并排三进,北厅南室,东西厢房,青堂瓦舍,气派非凡,呈现出清末晋南民居的典型建筑风格。
据秦家大院第九代后人秦永挺介绍,从建设规模和建筑特色来说,相比于省内外其它大院,这座普通晋南小院落并不突出,但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八十多年前,在这方红色的热土上,诞生了由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创建的一支特殊形式的部队——八路军学兵队。
秦家大院内院入口。
秦家大院房内设置。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辗转联系到昔日八路军学兵队学员韩林之子、今年72岁的王建新。他介绍了八路军学兵队的来历。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当年11月初,太原沦陷,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八路军前方供给部、全国民先总部从太原南迁至临汾河西刘村,临汾一度成为风云际会的华北抗战中心。当年11月4日晚,中共北方中央局南迁临汾前夕,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彭雪枫等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研究决定,要招收青年学生,经过短期训练,派到急需干部的地方发挥作用。周恩来于当年11月11日到达临汾,并在11月13日致电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计划在临汾开办500人的学兵队,由刘少奇、杨尚昆等人负责。11月14日,刘少奇、杨尚昆率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和八路军办事处人员到达临汾刘村,创办八路军学兵队,任命何以祥任大队长,陈克寒任政治干事、党总支书记,谢忠良任副大队长兼区队长,贺炎籓、方中铎、金石刚、李伯钊任区队长,将八路军学兵队大队部设在刘村秦家大院。
山河作证:
一批批战士奔向前线
当时的八路军学兵队经各地党组织、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抗日组织以及党员的发动、推荐,招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青年学生,来自东北各省、山西、山东、河北、河南、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学生居多数,也有自发报名参加的。一时间,秦家大院汇聚了数百名热血青年,在这里接受了全面系统严格的军政训练。
王建新介绍,学兵大队是一所抗大式短期军政干部学校,大队部辖5个区队,一区队的学员是大学生和高中生,女生是五区队,其他3个区队的学员是初中生。教官有刘少奇(化名何教官)、杨尚昆、朱瑞、彭雪枫、张震、周辉、何以祥、陈克寒、谢忠良、贺炎籓、方中铎、李伯钊、金石刚、王众音、赵守攻、周巍峙等10多人,开设的政治课程丰富多样,有抗战时局与方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战统一战线、游击战争的政治工作、马列主义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近代革命史等。军事课程有队列训练、射击投弹、军事地形、侦察警戒、攻防演习、游击战术、防空防毒等。
据秦永挺的妻子、秦家大院的兼职讲解员李海霞介绍,当时秦家大院中院住着大队长何以祥、副大队长谢忠良、政治干事陈克寒以及办事人员;东院是教官们的住所;西院北大厅成为第一区队的课堂。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学员们睡的是土炕、门板和地铺,吃的是小米。但他们的革命意志无比坚定,简陋的条件丝毫没有阻挡学员们学习和训练的热情。学员们白天学习政治理论、军事知识,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晚上围坐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出板报、排节目、写家书。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从普通青年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1938年2月,日军向晋南发起进攻,学兵大队提前结业。学员们被派往八路军、新四军、山西新军等各抗日组织和军队,用青春、智慧和鲜血熔铸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抗战精神。
秦永挺(右)和妻子李海霞介绍大院历史。
焕新重生:
接力守护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胜利后,秦家大院又回归到秦氏家族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时,秦家大院已无人居住,岁月的侵蚀让这座古老的大院逐渐破败,许多房屋坍塌,只留下北房还勉强支撑。
对于秦氏家族和当地百姓来说,秦家大院的红色历史始终铭记在心中,它是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秦永刚是秦永挺的长兄,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述学兵大队在秦家大院驻扎的故事,对这座大院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以前学兵大队一区队的学员们是在南房上课的,因为里面宽敞适合上课。”秦永刚回忆道,“虽然现在不住在大院了,但大院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历史财富,所以我就想着把爷爷留下来的院子按照原样翻修一下。”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一直关注着秦家大院的保护与传承。随后,由秦家后人秦永刚、秦永挺发起,经过秦氏族人共同努力,秦家大院逐步得到修缮。在修复过程中,秦氏后人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努力恢复大院的往日风貌。他们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和特色,同时也注重挖掘和展示大院的红色文化内涵。
经过精心修复,秦家大院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曾经破败的房屋得到修缮,古老的建筑重现光彩。大院门口的楹联“游击队歌贺绿汀创作,刘村唱响,传遍祖国;学兵大队周恩来命名,青年汇聚,辉映中华”,生动地讲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红色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参观者前来探寻那段难忘的历史。
秦家大院四合院。
昔日学兵们上课的教室。
精神地标:
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
秦永挺介绍,秦家大院如今已获得山西省文物局批准成为红色文化遗址,也是临汾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地标,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学生、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参观者走进秦家大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行在秦家大院的角角落落,似乎还能听到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声透过窗户,直抵人心。展厅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陈列的老物件,生动地展示了八路军学兵大队的光辉历程。
不仅如此,秦家大院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包括红色主题展览、红色文化讲座、革命歌曲传唱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许多学校也将秦家大院作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现在,秦家大院还与周边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2018年12月17日,一部根据八路军学兵队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抗战题材电影《底色》在秦家大院拍摄。该片旨在感召当今的年青一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使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大敌当前同仇敌忾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2019年10月,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2024年1月16日,临汾市委宣传部在临汾博物馆举办了“似火青春——八路军学兵队历史回顾展”。截至今年9月30日,观展人数已达到86.4万人次。此次展览通过珍贵照片、手稿和口述史料,生动展现了青年学子投身抗战的英勇事迹。据了解,八路军学兵队后代和刘村红色文化研究会经过长期努力,陆续找到包括362人的学兵队人员名单。作为此次展览重要参与者的王建新,从已掌握的人员线索入手,采访了105位亲历者和知情人。他还前往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西、内蒙古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4个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查阅了300多万字的资料,摘录了30多万字,翻拍了3000多张图片,为展览提供了翔实的文图、影像资料,让八路军学兵队的革命历史图景以另外一种方式重现。
2024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9名八路军学兵队后代来到临汾秦家大院,参观了学兵队遗址,再次唱响《游击队歌》,将签有全体成员名单的红旗赠送给秦家大院后人。“这里就是我父亲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八路军学兵队成员何以祥的女儿何晓珍来到秦家大院,看到父辈们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不禁潸然泪下,“这座宅院,见证了当年八路军学兵队的艰苦生活。看到它现在被保护得这么完整,并且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我觉得革命精神、红色基因在这里实现了代代相传。”
今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播放了专题片《铭记——那时他们正年轻》(上下两集),让八路军学兵队的历史和故事传遍全国。
“我家的祖宅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父亲在世时告诉我们,‘家里住过八路军,一定要保护好,把这段红色历史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要把八路军学兵队大队部旧址保护好,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回顾抗战历史,缅怀先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秦永挺表示。
来 源: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刘江
通讯员 任超杰 郝红瑞 刘凯杰
责任编辑:秦小茜
校 对:辛 云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王冠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