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V青年
有温度,有态度,事实青年派。
AUTUMN
一叶知秋 · 步履不停
▽
巴中
是古籍《华阳国志》所载“三巴”腹地
北望秦岭,南下成渝
是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交融的枢纽
这里
山水滋养文脉
古道镌刻传奇
风物沉淀文明
巴人的坚韧与诗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这一次,不得不去巴中了
不为别的
就为感受那片浸透在山水之间的“红”
这抹红
不止于秋叶的绚烂
更是一种刻进山河血脉的精神底色
一种融入城市基因的赤诚情怀
Vol 01
一抹革命红:
信仰铸魂,山河铭记
巴中的“红”,首先是刻进山河血脉的革命底色——这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万余名红军烈士,许多墓碑无姓名,仅以一颗鲜红五角星镌刻赤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2025年3月31日,通江县沙溪初级中学的学生们身着红军服、脚穿草鞋,沿当年红军走过的石板路前往陵园,为无名烈士碑上的五角星一笔一画描红。陵园牌坊前,一块状若“山”字的天然“江山石”巍然矗立,与卧麒山石壁上“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红军标语相映,见证着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在巴中,红色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是“活教材”,从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到红军石刻标语群,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
Vol 02
一缕文脉红:
千年传薪,非遗永续
巴中的“红”,是文明薪火相传的不灭光芒。秦惠文王时,巴郡纳入中原政权版图;盛唐之际,杜甫吟诵巴山,南龛摩崖造像带着长安雍容气度,与洛阳龙门石窟一脉相承;宋代巴人张思训创制的自动天象仪,更是科技史上的璀璨印记。
南龛摩崖造像景区,那些历经千年的石刻仍在诉说盛唐气象;平昌县白衣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从秦汉时期的古柳州遗址延续至今,青石板路印刻着时光痕迹。非遗的火种在此生生不息:国家级非遗“翻山铰子”的铜钹翻飞,将巴人祭祀仪式化作婚丧嫁娶的礼乐;被称作巴文化“活化石”的巴山背二歌,从米仓古道的纤夫号子,唱进《梦境光雾山》夜游的乐章;正月十六登高、皮影戏传唱三国故事,民俗与艺术在此交融。
Vol 03
一片秋叶红:
生态绘卷,碳汇富民
巴中的“红”,是大自然馈赠的视觉盛宴。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记录着33亿年的地质史诗:燕子岭“万笏朝圣”石峰峭拔,香炉山岩层如摊开的古籍,诺水河128个溶洞构成地下迷宫,世界罕见的鹅管群、石盾群堪称“天然洞穴博物馆”。
每年深秋,680平方公里的光雾山开启“色彩狂欢”,枫树、槭树等数十种树种次第变色,从橙黄到深红层层晕染,被誉为“亚洲最长的天然红地毯”。新华社发的光雾山秋景无人机照片中,红叶与溪流相映,如天然画廊。
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巴中建立生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2024年开发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4.9万吨,碳汇交易1200余笔、1.48万吨,生态产品权益类交易累计达15.6亿元。从光雾山生态旅游到平昌“稻鸭共生”,绿色发展理念渗透产业脉络。
Vol 04
一股产业红:
红绿融合,老区新生
巴中的“红”,是转型升级的蓬勃脉动。以文旅康养为首位产业,巴中走出“红绿融合”发展之路:闲置农房通过“五变”模式变身1.75万套民宿、研学基地,让乡村既有诗意又有收益;通江银耳从“一耳难求”到走进寻常百姓家,南江黄羊成富民支柱产业,钠电产业集群瞄准“中国西部重要钠电产业基地”目标。
经济数据见证老区活力:2024年,巴中地区生产总值达870.51亿元、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四川省第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全省首位。交通瓶颈的打破更添动力——巴南高铁通车圆了老区“高铁梦”,恩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立体交通网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Vol 05
一城烟火红:
寻常日子,温暖底色
巴中的“红”,是浸润生活细节的人间温度。恩阳十大碗的蒸菜冒着热气,是待客的最高礼仪;历经七十二道工序的非遗提糖麻饼,咬开时红糖流心混着芝麻香,藏着老匠人的坚守。
恩阳古镇夜景中,吊脚楼依河而建,舢板船划过水面,恍若回到“早晚恩阳河”的旧时光;巴河两岸的“巴山夜雨主题广场”上,市民纳凉闲谈,灯光勾勒“巴人飞天”轮廓;夜游演艺《恩阳船说》在桨声灯影中开演,让游客化身故事里的人。
在这里,日子是慢下来的诗:清晨被巴州炖鸡面的香气唤醒,中午品一碗通江银耳羹,傍晚看夕阳为南龛石窟镀上金边,偶遇翻山铰子表演,铜钹声里尽是岁月流转。
如今,第二十三届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启幕,米仓山景区铁炉坝广场上,机器人将与非遗传承人共舞,智能科技与千年文脉对话。这一次,不得不去巴中了——去摸一摸“江山石”的温度,去走一走光雾山的红叶道,去尝一尝非遗小吃,去坐一次山间高铁,见证这座川陕老区在新时代的“红”色新生。
来源 | 综合新华网、丝路智库
编辑 | 阿姐校对|冠琦
审核|L L
终审|雷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