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呼和浩特各大文博场馆迎来八方游客。人们在探寻北疆文化根脉、领略北疆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践行文明旅游理念,让尊重与守护成为假期里最动人的底色。
内蒙古博物院里,展厅内灯光柔和,一件件文物静静诉说着岁月故事。游客们有序排队入场,脚步轻缓,交流时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妈妈,这个金饰好漂亮,我好想摸一下。”一个小朋友指着展柜里的一件饰品说道,家长轻轻摇头:“它们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呀,隔着玻璃看也一样美。”记者注意到,大家举起手机拍照时都会默契地关闭闪光灯,让镜头里的文物保留最本真的模样。
穿梭在各大展厅,地上没有散落的纸屑,游客都会将产生的垃圾主动投入到垃圾桶中。一位老人看着展墙上的历史图片,想凑近些却怕挡住身后的年轻人便下意识侧身让出位置,身后的年轻人连忙说:“您先看,我不急”,一来一往间,满是理解谦让。
将军衙署博物馆的古建筑群中,游客在青砖灰瓦间沿着指定路线参观,没有人随意触摸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几位老人坐在庭院的凳子上休息,起身时特意将随身带来的纸巾收进包里,“可不能给这老地方留下垃圾”。观看情景剧表演时,大家都能自觉遵守观看礼仪,不拥挤不喧哗。工作人员介绍,假期里常有游客主动提醒身边人“小声点”“别乱摸”,文明游览意识已悄然融入大家的行动中。
昭君博物院的和亲铜像前,游客自觉排队合影。一位父亲给孩子讲述王昭君的故事时,特意指着“爱护文物,文明参观”的提示牌告诉孩子:“尊重历史,就是对这些故事最好的传承。”景区内的垃圾桶旁,游客们细心投放垃圾,地面干净整洁。记者看到,游客参与互动体验时都能互相谦让,听从工作人员引导。
这个假期,呼和浩特的文博场馆里,文明不再是标语上的文字,而是游客举手投足间的自觉——轻声交谈、有序排队、珍视文物、呵护环境……这些细微之处的善意,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为假期的文旅画卷添上了最温暖的一笔。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永刚 文/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韩舒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