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风景·中兴西大街与太行路交叉口的在建大楼(2023年10月,现已建成)
聞鍾記郵(5462)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2009第一次去贵州,在黔南州福泉的朋友陪同下参观了有名的葛镜桥,由于这座桥在修建的时候用石块垒起来,一层层像极了当地的豆腐块,于是就有了“豆腐桥”的雅称。同行的朋友还说黔南州的荔波还有一座古桥,叫小七孔桥。虽然去过贵州多次,只可惜因为路不顺的缘故,一直无缘到小七孔桥。2022年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邮票上,见到了小七孔桥。前几天本家老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从荔波寄给我一枚实寄封,等收到了之后,就乐了,因为实寄封上的图案竟然是小七孔桥,还用了小七孔桥风景日戳销邮资,意外的惊喜。
在地球北纬25°的地理坐标上,多数区域被干旱与荒漠裹挟,唯有中国西南腹地的荔波,以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意,打破了这条“荒漠带”的刻板印象。这里地处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集喀斯特峰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于一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更因那份独有的生态纯净与视觉震撼,赢得了“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美誉。而在这片绿宝石的核心,横跨响水河的小七孔桥,恰是串联起自然奇景与人文记忆的灵魂纽带——它不仅是一座历经百年的石拱桥,更是荔波生态之美、历史之厚的具象象征,让“绿宝石”的光芒既有自然的澄澈,更有人文的温度。
小七孔桥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由当地布依族先民耗时数年修建,因桥身呈七孔半圆形拱状而得名。其选址极具巧思:响水河在此处流速趋缓,河面宽窄适中,两岸岩石质地坚硬,既便于桥墩奠基,又能抵御汛期洪水冲击。桥体全部采用当地开采的青灰色石灰岩砌成,石块间以糯米浆混合石灰作黏合剂,历经近两百年风雨侵蚀,桥面虽有细微磨损,七孔拱券却依旧规整如新,足见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务实智慧。站在桥畔远眺,青石桥身与碧绿河水相映,桥洞倒映水中形成七个完整的圆环,若遇晨雾弥漫,桥身似浮于碧波之上,宛如水墨画卷中跃出的精灵,既有江南石桥的婉约,又藏西南山地的雄浑。
沿响水河逆流而上,便是闻名遐迩的“六十八级跌水瀑布”。河水自高山奔流而下,在河床的钙化岩层上冲刷出层层叠叠的台阶,形成六十八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不同于黄果树瀑布的磅礴轰鸣,这里的瀑布更显灵动:水流或轻盈漫过岩石,如绿绸拂过青石;或汇聚成束,从高处坠落,溅起细碎的绿雾;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水面,折射出粼粼波光,仿佛无数绿宝石在水中跳跃。尤其在雨季,河水水量充沛,六十八级瀑布连成一片绿色的水幕,声响清脆如琴键弹奏,与两岸的竹林、古树构成一幅动态的“绿水丹山图”。
而“水上森林”则将荔波的“绿”推向了极致,这片生长在响水河支流河谷中的森林,树木根系直接扎根于河床的岩石缝隙中,树干挺拔向上,枝叶繁茂如伞,形成“水在林间流,树在水中生”的奇观。走进林中,脚下是清澈见底的绿水,头顶是遮天蔽日的绿荫,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水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行人需踩着水中的岩石前行,时而涉水而过,时而绕树穿行,裤脚被绿水浸湿也浑然不觉,在这里,人与自然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你能清晰看到鱼儿在树根间游动,听到鸟儿在枝叶间鸣叫,感受到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清香,仿佛置身于一个纯粹的绿色梦境。
更令人惊叹的是景区深处的“卧龙潭”。这是一处由地下暗河涌出形成的天然湖泊,因潭边山体形似卧龙而得名。潭水的颜色堪称“荔波绿”的代表:因水中富含碳酸钙等矿物质,加之周围植被的映衬,潭水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翡翠绿,深水区则泛着墨绿的光泽,宛如一块被精心打磨的巨型绿宝石镶嵌在山间。潭边建有木质栈道,漫步其上,可俯瞰整个潭面,无风时,潭水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两岸的绿树,分不清哪是实景,哪是倒影;若有风掠过,潭面泛起细微涟漪,绿色的水波层层扩散,似宝石表面流动的光泽,美得让人屏息。
小七孔桥的价值,远不止于自然景观的堆砌,更在于它承载着荔波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文化,让“绿宝石”有了人文的厚度。在过去的近两百年里,这座桥始终是连接贵州荔波与广西南丹的重要交通要道,是西南地区“盐马古道”的关键节点。明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的药材、矿产,广西的食盐、布匹,都需经马帮驮运,从这座桥上往返穿梭。桥面上至今留存的深浅不一的马蹄印,便是当年商贸往来的鲜活印记;桥侧立有一块“万古不朽”碑,碑文记载了桥梁修建的始末与维护历程,字里行间满是当地各族群众对这座桥的珍视。
对于生活在周边的布依族、苗族群众而言,小七孔桥更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每年农历“六月六”布依族歌节,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会聚集在桥畔,唱山歌、跳竹竿舞、祭桥祈福——他们以古老的仪式感恩桥梁带来的便利,也祈求河水滋养土地、家人平安。桥洞下的石板上,时常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嬉戏,或是村民在此歇脚聊天,青石桥身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乡愁”的具象符号。如今,虽然现代公路早已取代了古道的功能,但小七孔桥依旧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活载体”,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这份“桥与族”的深厚联结。
作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的珍贵不仅在于景观的独特,更在于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小七孔所在的荔波喀斯特地区,是全球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中保存最完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完美结合,形成了“石头上长树”的奇特景观——在其他喀斯特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的背景下,荔波却凭借丰富的降水、适宜的气候与多样的植被,构建起稳定的生态系统,成为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天然样本”。
看到了响水河,会想到什么?当然是响水滩了,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奢香夫人》: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可是苍天对你在呼唤……歌曲中的奢香夫人,是彝族女政治家,生活在元末明初,为维护地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奢香夫人在摄理贵州宣慰使的时候,修道路、设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巩固了边疆政权,促进了水西及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夫人病逝,洪武皇帝朱元璋派遣专使吊祭,同时敕建陵园、祠堂,追封“顺德夫人”。
站在新时代的视角回望,小七孔桥早已超越了“交通设施”的原始属性,成为荔波乃至中国西南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名片”。如今,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与“5A级景区”的品牌优势,荔波以小七孔为核心,打造了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乘观光车穿梭于绿色秘境,沿徒步栈道探寻瀑布源头,在布依族古村落体验民族风情,或是在星空下的露营地感受“绿宝石”的静谧。但荔波从未因旅游开发而牺牲生态:景区严格控制每日游客数量,推行“无垃圾景区”管理,所有旅游设施均采用环保材料,力求让每一位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从清代的石板桥,到如今的生态地标,小七孔桥见证了荔波的百年变迁,也守护着“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的永恒魅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从来不是孤立的景观,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当我们站在小七孔桥上,看碧绿的河水静静流淌,听林间的鸟儿自由鸣叫,触摸着百年石桥的温润质感,便能读懂这块“绿宝石”的真正内涵——它是地球对人类的馈赠,更是人类对自然的承诺。这份承诺,将让荔波的绿意永远延续,让“地球腰带”上的这颗宝石,永远闪耀在西南的群山之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