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聊城日报》1版
金秋时节,东昌湖波光粼粼,光岳楼前人流如织。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在此举行,3.96米高的“光岳福禄”葫芦雕塑鎏金闪耀,成为古城新地标;1700余个展位上,白皮葫芦、非遗雕刻、文创衍生品琳琅满目;鹤首葫芦、大金蟾葫芦、钱袋子葫芦、天鹅葫芦等奇趣品种竞相亮相,葫芦背包、葫芦冰箱贴、葫芦收纳罐等生活化文创产品层出不穷,让葫芦的形态与用途绽放出万种可能……这场持续4天的文化盛会,不仅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客商,更让“东昌葫芦”这一地域符号,成为聊城文旅融合的“现象级IP”,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办节会”到“兴产业”、再到“塑名城”的蝶变之路。
从“短期节庆”到“长效平台”
回溯2007年首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彼时的活动还停留在“地方特色展示”层面,数十家参展商、单一的葫芦交易模式,影响力局限于区域之内。如今,这场盛会已完成从“节日热闹”到“平台枢纽”的华丽转身——参展商从数十家增至七千余家,内容从地方展销拓展为全国性交流,形式升级为集非遗展演、文创展销、文艺演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盛会。
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现场
本届艺术节开幕式上,三项重磅举措同步落地,为葫芦文化艺术节的平台功能升级持续注入新动能。现场首次发布的东昌府区葫芦产业指数,从种植技术、加工标准到市场趋势多维度提供量化参考,让聊城在全国葫芦行业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第十七届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吉祥物IP形象全新亮相,以鲜活灵动的视觉设计为载体,让葫芦文化的吉祥寓意与地域特色传递更具亲和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聊城市农业科学院、堂邑镇人民政府与聊城创聚供销有限公司携手签署了《共建东昌葫芦产业研究中心合作协议》,通过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协同联动,为葫芦产业突破创新、提质发展搭建起坚实的合作支撑。
“葫芦节早已不是简单地‘卖葫芦’,而是产业、文化、人才的聚合平台。”东昌府区副区长胡瑞恒介绍,如今的葫芦文化艺术节,既是“产业华尔街”,吸引全国葫芦种植专家、工艺大师、经销商在此交流种源技术、研判市场趋势;又是“文化论坛”,邀请学者探讨葫芦文化源流、艺术家碰撞创作灵感,让“东昌葫芦雕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更是“人才磁场”,通过葫芦工艺、文创、种植三大赛事,发掘年轻创作者,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在让聚合平台从“功能整合”迈向“价值深化”的过程中,极具地域文化标识度的载体建设成为关键纽带。“光岳福禄”葫芦雕塑的落成,成为这场升级的关键一步。这尊以光岳楼顶铸铁葫芦为原型,镶嵌荷花、锦鲤、灵芝、麦穗等聊城元素的雕塑,将“光岳”的地域标识与“福禄”的吉祥寓意深度绑定。“它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一件葫芦制品,更是一份源自聊城的文化祝福。”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如今,“光岳福禄”已延伸至高端文创、城市景观、研学课程等领域,推动聊城葫芦从“有产品”向“有品牌”“有文化内核”跨越。
从“单一产业”到“融合生态”
在本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上,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树峰的展位前观者云集,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中国山东—马来西亚经贸合作交流会、“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文旅推介会暨“天涯共此时”文艺演出活动现场,王树峰携东昌葫芦一亮相,就成了全场的焦点。这些年,他带着这门千年技艺走进意大利、塞尔维亚等10多个国家,6件作品被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永久收藏。今年,王树峰种植了150亩葫芦,并创办了传习所,手把手培养出11名各级传承人,更带动200多亩葫芦种植户增收,让农家手艺变成了致富“金钥匙”。王树峰的经历,正是聊城葫芦产业全链条发展的缩影。
开幕式现场
依托葫芦文化艺术节的带动,聊城已构建起“种植—加工—文旅”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上游,组建“葫芦品种保护与改良小组”,联合省农科院、聊城大学培育“易雕刻、产量稳、抗病强”的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1.2万亩,堂邑镇、梁水镇的2个“非遗+农业”示范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四统一”模式;中游,改造闲置厂房建成产业集中区,配备统一打磨、包装设备,让分散的家庭作坊抱团发展,葫芦制品生产效率提升2倍,农户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下游,开发标准化种植的“样板间”“葫芦种植研学点”,游客可参与从播种到雕刻的全过程。
“葫芦+”的跨界融合更让产业边界不断拓宽。在“葫芦+旅游”领域,聊城打造“文博手造・一脉相承”“葫芦乡村休闲游”等3条特色线路,串联起中华葫芦文化园、孔繁森故居、东昌湖等景点;在“葫芦+教育”领域,“葫芦工匠进校园”项目覆盖多所中小学,学生通过种植观察、雕刻体验感受非遗魅力;在“葫芦+电商”领域,东昌府区2000余户葫芦经营户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从“产业兴市”到“文化铸城”
漫步聊城水上古城,葫芦元素无处不在:楼西大街的葫芦商铺鳞次栉比,墙绘上的葫芦图案生动鲜活,目之所及的装饰细节皆有葫芦印记,“福禄满城”的氛围扑面而来……如今的葫芦,早已不是单纯的产业符号,更成为深度融入“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气质的文化名片——东昌葫芦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富民产业的“金葫芦”、文化传承的“宝葫芦”、开放交流的“彩葫芦”。
“光岳福禄”雕塑
这份融合,既体现在城市景观的重塑上,也在文旅体验创新领域酝酿着新可能。除了“光岳福禄”雕塑,聊城已在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布局葫芦主题景观小品,让葫芦与光岳楼、山陕会馆、古运河等历史地标形成“时空对话”;在聊城中华水上古城景区,聊城市文旅集团将楼西大街升级为“福禄大街”,以“福禄”文化为核心在整个古城区规划“福禄之旅”“福禄宝典”“福禄荣誉市民”沉浸式寻宝体验活动,设置多个特色打卡点供游客探寻“福禄”,通过趣味互动和“福禄套餐”,让游客获得有深度、有乐趣、有成就、有荣誉的旅行体验,从“观光客”转变为“探索者”,更直观地感受葫芦文化与古城底蕴的交融魅力。“现有景观不仅提升了城市美学品位,更让市民和游客真切感受到‘福气满聊城’的氛围,而待落地的体验活动,将进一步丰富文旅场景。”市文旅集团总经理李艳说,葫芦文化艺术节期间,水上古城人气显著攀升,游客量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有力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的兴旺。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城市文化自信的提升。东昌府区委常委、副区长刘伟杰表示,通过持续举办葫芦文化艺术节,聊城已从“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成长为全国葫芦文化交流的核心枢纽,“我们不仅让本地匠人走向国际舞台,更让聊城人看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葫芦产业”。
据了解,本届葫芦文化艺术节成交额创历史新高,为聊城文旅消费注入强劲动能,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正在编制的《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更明确了“全国最大葫芦全产业链基地”的目标,计划未来五年将葫芦产业打造为“百亿产业”。
从一颗葫芦的“小生意”,到一座城市的“大文章”,聊城以葫芦文化艺术节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节塑IP、以IP兴产业、以产业铸名城”的文旅融合之路。正如“光岳福禄”雕塑所承载的寓意,这场跨越十七届的“福禄之约”,不仅让聊城的文化名片更加闪亮,更书写着一座城市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文/记者 吕晓磊 图/资料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