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珺 刘珂瑜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门户,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下称“西宁机场”)T3航站楼如一只展翅的黑颈鹤,正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青海的故事。
作为青海省“十四五”重点工程,西宁机场不仅是连接省内外的交通枢纽,更是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与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从“中华水塔”雕塑的灵动到雪豹“凌十三”的憨萌,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到青海特产的走向世界,西宁机场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着文旅融合促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文旅融合:
航站楼成为青海文化“会客厅”
走进西宁机场T3航站楼,仿佛踏入一座浓缩青海人文与生态的博物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溯源”为核心理念的主景观雕塑,用蓝、黄、红三色飘带象征长江、黄河、澜沧江,自穹顶倾泻而下,营造出“水天相连”的视觉震撼,让旅客刚踏入机场,便直观感受到青海“三江之源”的地理重要性。
中指廊的“青海之眼”圆形大屏循环播放可可西里藏羚羊、青海湖鸟岛等生态影像,将高原的壮美风光定格为旅客离港前的难忘记忆。
在文化元素的呈现上,T3航站楼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跨越。
“出发大厅里,藏羚羊、牦牛雕塑以写实手法还原高原生灵形态,而雪豹IP‘凌十三’艺术装置则凭借萌态造型成为网红打卡点。这只身披‘雪山色’皮毛、带着粉色肉垫的雪豹,是公共艺术家黄飞春以青海濒危野生动物雪豹为原型创作的形象,不仅意在唤起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更成为西宁敞开友好怀抱的象征。”青海机场公司航站区管理部运行管理中心运行监察员靳凤雪介绍。
为了让文化“可带走、可互动”,机场推出雪豹创意登机牌、爪印地贴、主题安检通道等设计,9月返场发放的6万张雪豹登机牌,发放次日便被抢空,社交媒体上满是旅客的晒图与好评,“没想到机场登机牌能这么可爱,一下子就记住青海了。”成为高频评价。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让航站楼充满人文温度。东指廊的互动皮影装置,让旅客能亲手操作,演绎河湟皮影故事;候机区座椅融入藏族彩绘与马家窑彩陶纹饰,花盆复刻青海出土的彩陶盆样式,让远古文明与现代人隔空对话。
9月25日至26日,机场开展的“传承匠心 非遗焕新T3”文化体验工坊,更是将非遗魅力推向高潮——静态展区展示国家级、省级非遗手工艺品,活态体验区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旅客沉浸式体验河湟剪纸、丹噶尔皮绣技艺,汉服爱好者则身着传统服饰,在唐蕃古道主题展板前重现汉藏文化交融的千年记忆。
从T2航站楼到T3航站楼,西宁机场的文化建设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的升级。T2仅在到达厅设置小型唐卡展示区,而T3将热贡唐卡、河湟皮影、马家窑彩陶等元素纳入“一芯、一环、多带”的设计体系,通过“地理意象具象化、文化脉络场景化、技术手段艺术化”的策略,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体验空间。正如青海机场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张渊文所说:“我们希望让每一位旅客在出行中感受青海文化,让航站楼成为青海向世界展示魅力的‘会客厅’。”
商业赋能:
特色产品成为经济发展“新名片”
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为西宁机场商业发展注入新活力。T3 航站楼整体商业面积达1.05万平方米,涵盖140多个点位,现阶段已引进21家商业公司,业态包括简餐、西式快餐、图书数码、特产便利、文创产品等,其中本地品牌占比65%,方便旅客“把青海味道带回家”。
在T3航站楼的青海特产店里,现烤牛肉干、手撕牦牛肉、青稞饼、藜麦饼等产品香气四溢,青海酸奶、藏红花、奶制品等特色产品销量持续向好。“很多旅客都是慕名而来,我们的牦牛肉选自玉树,肉质紧实,每天能卖出上百斤。”店员热情地介绍。
而作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代表的龙羊峡三文鱼,更是成为“明星产品”,8月份营业额约14万元,其刺身、烟熏、去皮鱼块等多样化产品,既便于携带,又融入生态理念,深受旅客青睐。
航站区管理部商贸管理中心副主任何凤超说:“为推动商业高质量发展,西宁机场以‘青悦行’服务品牌为抓手,创新商业管理模式。一方面,注重‘体验式消费’,将文化元素融入商业场景,如非遗文创店通过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升旅客购买意愿;另一方面,强化‘精准化布局’,根据旅客需求优化业态分布,在候机区增设特色餐饮点位,在到达区扩大特产销售区域,让商业服务与旅客出行动线无缝衔接。”
从经营数据来看,T3航站楼自8月7日投运一个月内,青海特产店、手工艺品店、本土特色餐饮店销量领跑,充分体现外地旅客对青海本土品牌的认可。这种认可不仅带动了商业营收增长,更助力青海特色产品实现“品质提档升级”,推动青海从“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让特色产品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航空联动:
物流通道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如果说文旅与商业的融合是西宁机场的“内功”,那么航空物流的突破则是其赋能区域经济的“外功”。依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战略,青海机场公司与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以下称“物流青海分公司”)携手,以航空物流为纽带,打通青海特色产品走向全国、飞向世界的通道。
青海地广人稀,优质农畜产品对运输“鲜度”要求极高,而航空物流“快、稳、安全”的优势恰好契合这一需求。为绘制青海产业地图,工作人员深入各地调研,掌握祁连藏羊、门源牛羊肉、柴达木枸杞、玉树牦牛等农畜产品的存储量、加工量、品牌信息,筛选适合航空运输的品类。针对民航运输“运价高、难上门”的痛点,物流青海分公司推出“航空+冷链”模式,购置5辆厢式货车,与顺丰签订冷链保障协议,为客户提供“门口到门口”服务;同时,主动与航空公司协调专项运价,部分产品运价甚至低于陆运,并减免提货费、冷库使用费,大幅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在多方努力下,青海三文鱼率先走出国门。2024年11月21日,第一批龙羊峡三文鱼通过西宁——曼谷航线运抵泰国,摆上当地高档海鲜餐厅的餐桌。为确保运输顺利,物流青海分公司业务主管张丽君克服语言障碍,通过与曼谷廊曼机场沟通,确认冷库温度符合三文鱼2-8摄氏度的冷藏要求,最终实现青海三文鱼“出国首秀”。截至今年9月16日,西宁机场以三文鱼为主的国际货物运输量突破100吨,预计全年达130吨,较2024年增长13倍,同时国内绿色农畜产品运输量达1.2万吨,计划全年完成1.6万吨,同比增长12%。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物流发展提供更强支撑。今年8月,西宁机场三期货站投运,面积达1.9万平方米,新增冷藏库、冷冻库、保鲜库,可满足牛羊肉、高原冷水鱼、冷凉蔬菜等不同温控需求货物的储存;原有货站改造为国际库后,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据介绍,“十五五”期间,青海机场公司与物流青海分公司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合作,通过“强网络、提品质、延链条、促融合”,为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综合物流服务。
从文旅融合的“软实力”到商业物流的“硬支撑”,青海机场公司正以全方位的创新实践,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空中桥梁”。该公司有关人员表示,未来,随着更多文化活动的开展、商业业态的升级、物流通道的拓展,青海机场公司将继续以文化为魂、以航空为翼,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同时,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青藏高原的特色魅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青海日报》(2025年10月22日 第5版:经济)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