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寿寺塔位于石塔村,建于辽金时期,有“中国最北边的青砖塔”之称。 霍大为 摄
皮匠金文瑞(左)在皮具铺里给画家左群介绍皮鞭的制作工序。 本报记者 杨竞 摄
在开原老城,像这样的百年老宅有很多。 王吉库 摄
铁岭市有一座千年历史的古城——开原。扶余村、石塔村、文庙村和线河村四个村就坐落在开原老城里,现存的城墙遗址、钟鼓楼、古塔、龙岗书院等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皮匠铺、中药铺、百年的老房子都有故事。这座“老而不旧”的古城,已成为安放乡愁的温暖地标。
壹 皮匠铺与那些“绝活儿”手艺人
从沈阳往北大约120公里处有一座开原老城。穿过城门,来到四条大街交会处,那里矗立着钟鼓楼,是古城的标志。
钟鼓楼位于老城中心,在秋日的阳光里,傲然挺立。有意思的是,它是老城4个村的分界点。其东南方是文庙村,西南方是石塔村,东北方是线河村,西北方是扶余村。
开原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白崇明告诉记者,钟鼓楼始建于明初,1484年,因地震而塌毁。1782年,城内商民捐资重新修建。1868年,又遭雷火烧毁,第二年再次重修。新建的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高23米,楼起3层,不过,三层楼在1970年被拆除。现存钟鼓楼为1991年7月重建,高15米。
清晨5点半,青石板路还浸在露水的微凉里,位于文庙村的金文瑞皮具铺子开始营业了。70岁的金文瑞戴着老花镜,左手扶着一块鞣制好的黄牛皮,右手握着磨得发亮的锥子,只听“噗”的一声,锥子穿透皮革,将麻线引入锁眼,他两指一绕一缠,利落地打了个死结。这双手,已经与皮革打了50年交道。
制作马具是件苦差事,单是鞣制皮革就需浸泡、刮脂、晾晒等20多道工序。店铺的墙上挂着20多种不同型号的凿子、磨得锃亮的裁皮刀、自制的量皮尺,最显眼的是一把牛角压边器。“这是我开店那年做的,陪了我几十年,舍不得扔。”金文瑞说,50年来,小到皮鞭,大到马车用的全套鞍鞯,经他手制作的马具不计其数。当地养马人说:“金师傅的马具质量没的说,你尽管闭着眼睛买,错不了。”
金文瑞正在赶制一套马笼头,手里活计不停,眼睛也不看,全凭手感。他边缝制皮革边与记者聊天。如今,有这种手艺的人不多了,不少博主慕名而来进行现场直播。金文瑞也学着建短视频账号,闲暇时做线上宣传,还能接订单,遇到咨询皮具养护和制作等问题他也都免费解答。“只要还有一匹马需要披鞍,我这手艺就不会停。”他常在直播间里这么说。
在开原,“绝活儿”手艺人不只金文瑞,还有“赵家糖画摊”的老师傅。一把铜勺靠在石板上,时疾时缓,糖浆如丝线般流淌,勾勒出龙、凤、生肖等图案,老师傅动作丝滑,如行云流水,以至于每次出摊都会被一群人围住。这些手艺,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是文化的活化石。
文庙村的早上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市井画卷:小吃摊前热气腾腾,豆腐脑、油炸糕、黏豆包的香味在秋风中交织升腾,老房子下,几位老人围坐一桌,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家长里短。秋风吹过临街屋檐下的风铃,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村头修鞋匠手中的锤子敲得清脆,理发店门口的转灯还未点亮,但已有人在等着理发。这种生活气息,不是刻意营造的“复古风”,而是延续了几代人的日常。
贰 “老八景”与守着古宅的人
开原老城里的4个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漫步在街头巷尾,从精致的砖雕到古朴的瓦当,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开原老城素有‘辽北古城’之称,曾是辽、金、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的北方重镇。”开原市作家协会主席刘荻莎说,现存开原老城兴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前朝城址基础上修建。如果从辽算起,开原城已有千年历史。
咸丰七年《开原县志》记载,在开原的“老八景”。其中,“古塔朝霞”“线河烟柳”“清河月夜”“黄龙北枕”四景至今仍在。
“古塔朝霞”中的古塔在石塔村。村里有一座青砖塔,名叫崇寿寺塔,气势恢宏,造型厚重,为辽金时期所建,距今千年。塔高45.82米,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身有精美雕刻的雕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最北边的青砖塔”之称。
开原市美协主席左群曾画过这座古塔。他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全民踊跃参军、支前。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某师的誓师大会在开原召开。当时,师里有个排长叫高润田,他在出发前,将自己获得的军功章等贵重物品细致地包好,偷偷埋在塔下,立誓不立军功不回来。当他立功归来时,立即回到开原,来到塔下,欣慰地挖出埋在这里的物品。
“老八景”中的“清河月夜”也在石塔村,也出现在左群的画中。画面上,碧波月影,水天一色,泛舟城下,夜色迷人。左群说,自己画的是开原老城南门外的清河夜景,依据的是《开原县志》相关记载:“(清河)环抱县城,色青味美,月印川中,上下一色,故曰清河月夜。”
石塔村里的几处老宅吸引了大量游客,最著名的是“全家大院”。这处老宅建于上世纪初,有3排共17间房子,还有一个大菜园,四周是高2米的青砖院墙。院门朝南,门口立有两个上马石。两扇厚重的大木门对开,每扇门由一整张厚木板制成,大门上面有一个横匾,写着“多福多寿多男子”。
说起老宅,不远处的扶余村有多处。在扶余村王家老宅,瘦瘦的,稍有些驼背的王松军正在院子里收白菜,大白菜颗颗翠绿饱满。看见记者走进来,他热情地打招呼。他说:“这个老宅是我爷爷闯关东来到开原落脚时盖的,已有120多年了。”
老宅青砖黑瓦,为明三暗五式结构,歇山顶,共5间,保存完好,墙壁依旧是老式的青砖墙,房顶上的黑瓦也都保持着最初的样子。难得的是,窗户依旧保持着老式的木质格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为了保护老宅,王松军于几年前在旁边盖了3间红瓦房。相比之下,老宅愈发显得古朴。他说,这座老宅是他的家,一个曾经充满欢笑的地方,房子里有长辈留下的温馨故事,他舍不得离开。
采访中,很多当地人向记者提起开原市第四高级中学。因为著名的龙岗书院遗址、孔庙遗址都坐落在这座校园里。
龙岗书院位于校园的东南角,创办于1879年,是清代辽宁地区18所地方书院之一。校园中间位置是1665年重建的孔庙。“其实,开原孔庙始建于金代,元代时孔庙建在开原老城的北部,规模不大。1392年,明朝在旧址上重建。明末开原成为战场,孔庙毁于战火。”校长杨海涛说。
秋风中,夕照暖阳映在古建筑上,使得开原老城愈发厚重。“这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味。”刘荻莎说。
叁 一条河与紫色的农产品
一群孩子走在线河石桥上,一边走一边背:“古刹河湾起瑞烟,纹成金泉柳条牵。莺梭织去丝千缕,燕剪裁来水一川。绿绕桥头常漠漠,青索波面自涓涓。风吹绉谷随流曲,黛染春溪雨后天。”这首诗如画般描绘出“老八景”中“线河烟柳”的景象。
站在线河村的线河边上,刘荻莎对记者说,线河即是开原老城的金线河。金线河源出古城东北部的泉穴,流经真武庙后,由西南方向汇入清河。金线河河水充沛,从不干涸,因其常年细流涓涓,宛若金线,映衬于两岸绿柳之中,故古人称为“线河烟柳”。
线河村有片茄子地,秋风中,紫得深沉的茄子垂挂着,阳光下很显眼。王静弯着腰在垄间忙碌。她种下的这片茄子是专门用于零食加工,出口国外。王静说,家乡的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自己创业建立了辽宁禾茂农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新鲜蔬菜和水果为原料,加工成独特风味的食品,成为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说起紫色的农产品,开原的蒜很有名气。当地曾有一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铁岭的葱,开原的蒜,辽宁的姑娘最好看。”
“这是产自我们老城本地的四六瓣大蒜,纯绿色、口感好、营养丰富,欢迎大家下单品尝。”走进开原老城街道石塔村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直播间,补光灯、麦克风、摄像头等专业直播设备一应俱全,来自石塔村的工作人员正在以直播的形式向网友介绍老城街道的特色农产品,并积极与直播间粉丝互动,解答粉丝问题。
老城街道副主任吴雪莹介绍,开原大蒜种植历史超过300年。以紫红皮为标志,有蒜香浓郁、耐贮运的特点,因为这里的河水与黑土营养丰富,昼夜温差大使大蒜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独特品质。鲜蒜含蛋白质、脂肪及硫化丙烯等成分,兼具营养与药用价值。
“我们想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把本地的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市场,在带动本地村民增收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我们的直播平台发展。”石塔村直播工作人员说。
来源:辽宁日报 制图 隋文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