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城的东部天际线中,台骀山以平缓而坚韧的姿态横亘其间。
这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峦,没有五台山的雄奇,不及恒山的险峻,却因承载着三晋大地上最古老的文明记忆,成为太原人心中的“根脉之山”。
山上那座古朴的台骀庙,香火延续数千年,庙中供奉的治水先贤台骀,不仅留存着“宣汾障泽”的美丽传说,更藏着太原这座古城的起源密码。
山以神名:一部镌刻在山石间的创世史诗
台骀山的名字,是历史对一位远古英雄的永恒致敬。
相传这位上古水神羽化于此,山峦便因他得名,成为太原盆地中最早被赋予人文意义的自然地标。站在山巅向西眺望,汾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滋养着两岸的沃土。很难想象,五千多年前这里曾是“烟波浩渺,巨石丛生”的汪洋大泽,先民们只能在高出水面的晋王岭一带艰难栖身,这片被称为“大卤”的泽国,那时还未见文明的曙光。
改变这一切的,正是台骀。作为黄帝一脉相传,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其父昧为玄冥师(主水之官),台骀承袭父职后,便将治理汾河水患视为终生使命。
民间传说中,这位治水英雄为寻治水之策,踏遍群山,偶遇仙翁以酒杯豁口流水为喻,顿悟“疏导为要”的治水之道。他带领先民勘察到晋阳湖西南角的灵石地带——这里山势较薄,是排水的天然突破口,于是率众人日夜开凿山石。令人惊叹的是,传说山石“昼挖一丈,夜长一丈”,台骀便将众人分作数拨轮班劳作,连饭食都由乡亲们以苇叶包裹粟米枣干,顺流送至工地——这便是太原地区端午食粽习俗的起源,比纪念屈原的传说早了两千余年。
终于,灵石口被成功打开,“大卤”的泽国积水奔涌南下注入黄河,千万顷沃土从水中显露。先民们走出高地,在这片平坦开阔的土地上定居耕作,“太原”(大原)之名由此诞生。台骀也在治水功成后化为山峦,守护着这片他亲手开辟的土地,民间便将太原东部的罕山尊为台骀山,还以砾石垒塑起他的巨像。
史以文载:典籍中的太原肇始密码,台骀确有其人
如果说民间传说为台骀山披上了浪漫的面纱,那么传世典籍则为其注入了确凿的历史分量。
关于台骀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昭公元年》中一段著名的对话:鲁昭公元年,晋平公患病,卜者说是“实沈、台骀为祟”,大臣叔向请教郑国大夫子产,子产娓娓道来:“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这段68字的记载字字珠玑,不仅明确了台骀的身世与功绩,更将他与“太原”的诞生紧密相连。 晋代学者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进一步注解:“太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直接将台骀定位为太原的首位先民与文明肇始者。尽管现代考古证实,台骀所开辟的“大原”与今日太原城的地理范围略有差异——彼时的太原盆地尚为晋阳湖底,需待大禹治水后才完全显露——但这并未削弱台骀在太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正如文史专家王继祖所言,台骀“宣汾肇始太原”的史事,标志着太原五千年文明帷幕的拉开,他是汾河之神,更是太原之魂。
台骀的文化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史料记载,颛顼帝因台骀治水有功,将其封于汾川,沈、姒、蓐、黄四个部族世代守护其祭祀。更值得关注的是,台骀还是张姓家族的重要先祖——明清香族谱系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使得台骀山与台骀庙成为全球张氏族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地标。这种“治水英雄+文明始祖+姓氏根源”的三重文化身份,让台骀山在太原的众多山峦中独具分量。

庙以存忆:古今交融的文旅寻根之旅
台骀山的文化传承,最终凝结于山上山下的庙宇与民俗之中。
山上的台骀庙虽历经修葺,却始终保持着古朴形制,殿内供奉的台骀神像目光坚毅,仿佛仍在俯瞰着他当年开辟的沃土。
而在太原晋祠博物馆内,还藏着另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的台骀庙,由时任浙江按察副使的高汝行出资修建——相传高汝行赴浙抗倭途中遇风浪,得台骀显灵相救,遂建庙感恩,后经高氏子孙屡次重修,成为晋祠“唐风晋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晋祠台骀庙坐西向东,悬山顶覆以素瓦,雕花绿琉璃脊古朴典雅,殿内南、北、西三壁满绘壁画,既有神像威严,亦有农事场景,将台骀“造福于民”的形象具象化。每年正月,台骀山还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当地百姓带着虔诚前来,焚香祈福,延续着数千年来对治水英雄的敬仰之情。这种活态的民俗传承,让台骀的传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血色记忆:台骀山抗战的烽火岁月
东山向为太原门户,东山存在太原存,东山陷则太原不保!
台骀山作为太原东北主峰,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烽火连天的抗战也不例外。正因此,台骀山留下大批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碉堡群,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太原台骀山抗战纪念馆,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
太原台骀山抗战纪念馆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4500 平方,地道内长约1.1km,外围长达4.824 km,拥有1608个垛口,被誉为“天下第一碉”。这里的碉堡功能齐全,种类多样,各式碉堡40余座,堪称世界碉堡博物馆。
抗战纪念馆位于景区北门的天下第一碉内,在呈台阶状的地形上矗立着十多座碉堡,其中既有人们常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圆碉,也有呈梅花状的梅花碉、造型酷似人头的好汉碉,此外还有狙击碉、母子碉、暗碉、庙碉等碉堡。地道内陈列了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很多图片、资料及实物。内外陈设有当年的飞机、大炮、装甲车、卡车、吉普车、重机枪、冲锋枪、步枪、炮弹等实物。军事地道、储藏室、马棚、监狱、瞭望楼、陷阱以及灶台、马槽出入口等等应有尽有,在此可实地体验地道战“里三层、外三层、拐三弯、设三关、楼上楼、防御好、敌在明、我在暗、天外天”的奇观险境。天气晴朗时,游客站在纪念馆东侧崖边向西南方向远眺,可以清晰地看到太原城区的轮廓。景区在此处摆放了一个大炮的炮架。当年这个制高点面向西南方向的炮火,可直接轰击太原城区的目标。
曾经的台骀山,凭借千年流传的美丽传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度成为太原景区NO.1,可惜天不假年,2020年那场大火,让台骀山一夜闭户!
时至今日,经过多年修复,如今的台骀山,已成为集文化寻根、自然观光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旅胜地。正如太原市人民政府官网所诠释的:台骀降服汾河黑龙、开辟太原沃野的传说,不仅造就了“太原”之名,更赋予了这座城市“龙城”的文化基因。
山为根脉,神为魂灵, 在太原的群山谱系中,台骀山或许不是最高的,却是最深厚的。它不是一座孤立的自然山峦,而是承载着传说、典籍与民俗的文化载体——从“灵石开口”的民间叙事,到《左传》中的经典记载;从台骀庙的千年香火,到张氏寻根的文化认同,这座山早已与太原的城市起源、精神内核深度绑定。 当现代游客踏上台骀山的石阶,抚摸台骀庙的古砖,实则是在与五千年前的先民对话,与太原的文明源头重逢。在这里,每一缕香火都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每一段传说都解释着“太原何以成为太原”。台骀山的美丽传说,终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镌刻在太原大地上的文明密码,是这座古城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