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郝子帅 通讯员 王玲珑
一水绕城,碧波荡漾,环城水系为古城赋予了流动的诗意,绘就了一幅“城在水中、水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罗大庆 摄
金秋时节的竞秀公园,风携菊香掠过花丛。保定第二十六届金秋菊展在人民广场、竞秀公园、植物园与动物园缤纷竞艳,联动军校广场“地坛书市”,百余种、超万盆菊花绽放,双节迎客近80万。
“这几年,保定各类公园越来越多,公园里的活动越来越多,还越来越贴近生活……新闻里说,咱们还要参加国际花园城市全球总决赛,是河北省第一个参加决赛的城市。”市民李少萌觉得,这几年保定的“新颜值”,让这座古城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宜居。
环城水系航拍。罗大庆 侯虓 摄
从“园在城中”迈向“城在园中”,公园城市是底色,品质生活是内核,二者相融共生,让宜居愿景照进现实。
一切为民者,民向往之。保定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与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愿景高度契合。
“人民”重于千钧。城市发展,当以人民幸福为“国之大者”。
军校广场。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城市建设“下半场”,须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治理模式应坚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迈向人民参与、共建共治的新路径。
保定,肩负“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的战略使命,心系千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初心所系、使命所向。城市深刻践行“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坚定将“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核心发展路径,以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的历史担当,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与民生服务能力,深化精细化管理,让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图景触手可及、真实可感。
竞秀公园。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跃动的数字,既见证着古城“破茧蝶变”,更丈量着民生温度。
17.6万居民在城中村改造中圆了安居梦;启动打通320余条断头路,城市血脉更畅通;340余个县城建设项目竣工,城乡面貌同提升;470座郊野、城市、社区、口袋公园星罗棋布,四级公园体系悄然形成;162座书院、100多座备案博物馆点缀街巷,“全国书院之城”“全国博物馆之城”名片熠熠生辉。
保定,正躬耕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协同并进,擘画着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壮美画卷。
■统筹城市发展之路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人民广场。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现在好多外地人,都特意来保定打卡呢!”67岁的市民张春梅乘着游船,望着重现繁华的府河,笑意盈盈。
6月14日,“水游直隶”项目正式运营,沉寂半世纪的保定“母亲河”,重现“大水系”时代的繁华盛景,娓娓道来这座文化古城的古今风华。“十一”小长假期间,“水游直隶”爆火,每天游船不断。
自2022年起,保定依“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理念推进环城水系建设,综合治理河流,打造水清、河畅、景美、休闲的景观带。
“水游直隶”作为环城水系二期工程重要一环,在生态修复基础上,推动城市从“背水而建”到“面水而兴”,是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实现振兴发展、践行“两山”理论及建设美丽城市的重要抓手。
地基牢,楼才能盖得高;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长久以来的精心谋划与科学部署。
儿童公园。 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当城市迈入“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内涵式发展”的意义与分量愈发凸显。
十年回望,“内涵式发展”已融入保定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每一个细节中。
深保樱花公园。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202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拉开了城市转型升级、有机更新的大幕,以人为本有机统一“空间治理”和“社会治理”。
2021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第一步便是到2025年突出“新颜值”;同年启动城市管理“新颜值”行动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精细治理“城市病”,焕发历史文化活力,让城市美在“颜值”、胜在“气质”。
植物园。 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2024年获批的《保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新能源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畿旅游休闲城市”城市定位,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优化产业空间集群布局,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雄安产业外溢拓展空间。
这其中,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深度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格局擘画、“目光向内”的内涵深耕,共同作答“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时代命题,生动诠释着保定城市建设中“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的治理智慧。
今年2月以来,围绕“乐活康养路,绿意时光轴”主题,我市东二环绿廊项目加速推进。
茗畅园广场。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绿廊将静态空间打造为城市活力空间,城市绿带提升为消费场景。既连接城市烟火,又延续绿色发展。”保定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志伟介绍。
当道路建设“嵌入”文旅、商业、居住、教育等城市功能,“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的宏观考量,正加速照进现实。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时值“十四五”收官之年,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保定的“人民城市”答卷,写在“推窗见绿、出门入景”的“生活小欢喜”里,融在“一路坦途、步步安心”顺畅大道中,显在告别雨天“看海”的焕新“动脉”间。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的理念,正悄然升腾为可感可触、可视可及的“幸福清单”:
焕然一新,让城市“快起来”——乐凯大街南延全线通车、东二环快速路主辅路全线贯通;2020年以来,全市城区新建和改造市政道路1095条,总长达到3457.45公里,主城区二环内基本消除断头路,强健的城市“筋骨”支撑起高效生活。
竞秀公园。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内外兼修,让城市“美起来”——地下管网智能化改造,让城市“里子”更扎实;西大街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让历史风貌融在人间烟火里;截至目前,主城区雨污水管网总里程达到1277公里,雨污水泵站达到48座,污水处理厂4座,总处理规模达到48万吨/日,排水设施“厂网站”一体化布局基本健全。
以人为本,让城市“暖起来”——100余座“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送上“家”的温暖;城改一期、二期全部返迁,“生活圈”配套完善,让“老街坊”乐享新生活;入围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群众“急难愁盼”解决更方便;新型城镇化与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织就“美美与共、宜居宜业”的城乡融合画卷。
■把握城市工作之重
——“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
鲁岗公园。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秋日的唐家胡同,古朴洁净,白墙黛瓦配精雅雕饰,树影婆娑间,恍若穿梭时空,跨越百年,重焕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这条经过改造更新的百年老街,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存古韵,展新颜,恰似一汪被唤醒的“老街春水”,在时光里漾起新的涟漪。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窗口,是民之所聚、民之所安、民之所呼的地方。
2020年以来,全市背街小巷改造612条、总长232.12公里,菊胡同、帅府胡同、铁面将军庙、兴华路等“老街”串联成线,通过功能性的完善、便民性的提升以及文化性的挖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品质,在保留城市文脉的基础上,赋予了老街巷新的生命与活力。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每条老街都是承载文化的‘活化石’。”莲池区执法局项目中心副主任李俊说,背街小巷改造是“由表及里”的变革,以功能完善、便民提质、文化挖掘,既改善民生环境,更提升了城市品质。
伴随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重心已从“大建”转向“精治”,治理标尺也从“有无”跃升为“优否”。
城市治理如同绣花,匠心独运才能勾勒烟火长卷,用心用情才能在点点滴滴的雕琢中流淌城市温度。
我市把今年确定为“城市精细化治理年”,从“小切口”“微治理”入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五化目标任务”“六条重点道路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成效初显:拆除违法建筑61处;清掏雨水管网1191公里,修缮道路和便道8600余平方米,更换窨井盖等设施3100余处;拆除围挡131处,整治提升181处;城区维修更换灯具948盏;改造垃圾集中投放点1540个,投放智能分类回收设备187台。
当承载悠悠岁月的西大街,以历史文化精品街区新姿重现风华;当见证工业荣光的西郊八大厂遗产,探索着工业文化新业态。城市更新中,凝望历史深处,更是眺望无限的远方。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统筹“新”与“旧”,以“绣花”功夫的更新改造,“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在“古韵新颜”中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
“家门口公园越来越多,陪孩子打球踢球,幸福感满满。”警盾家园居民苏峰惊喜于公园绿地的增多。
“以前下雨就犯愁,现在路平灯亮,卫生有人管,住着踏实多了。”莲池区八里庄家园居民郝春英眼角笑纹里盛着暖意。
四级公园体系建设实现“破墙透绿”,让市民“转角遇见美”;东风路与东二环交口东侧,昔日的垃圾填埋场经过生态修复,实现了从“土地裸露”到“绿意盎然”的华丽蜕变……市民曾寄托情怀的“诗与远方”,如今早已化作街角巷陌的日常风景。
干净的街巷、高效的服务、沁润人心的文化、饱含温度的细节——在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里,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赋能城市治理之智
——“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瀑河水库。市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供图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以数字化赋能治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
8月15日,走进市执法局排水服务中心,集数据、决策、调度于一体的智慧化排水防涝指挥平台,堪称防汛“最强大脑”。
大屏上,易积水区域的实时监控画面与水文数据交织成网,雨情预警、积水深度、设施运行状态等信息在此聚合——这正是智慧大脑“感知层”的具象呈现。
“通过整合气象、水利、市政等多领域数据,指挥中心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分散的‘数据孤岛’连成‘治理网络’。”排水服务中心职工王洪旭介绍。
每一次精准调度、每一场高效联动、每一份民生承诺,证明着真正的城市智慧,是在风雨来袭时,能为市民撑起一片安稳天地;在日常运转中,能让城市肌理更具韧性。
从排水防涝的“小切口”望向城市治理“大图景”,智慧城市始终聚焦民生需求,使数据感知触角向更多治理场景延伸,让数据会“思考”、决策有“温度”、行动能“落地”。
环卫服务中心的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中控室为“智慧大脑”,日均处理1200吨垃圾,保障主城区“日产日清”,通过密闭化运输助力实现废物资源化,是城市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卡”。
照明服务中心安装的智慧照明系统,可远程调控路灯开关、监测运行状态,并对积水路段实施“一键断电”操作,避免漏电风险,同时实时推送故障报警,保障抢修及时。
“五一”假期,市城管执法局结合我市停车特点与需求,打造全域智慧停车监管服务平台,以科技推动停车错时共享。市民通过APP,便可查询错时共享停车场位置,一键导航直达,提升停车效率与体验。
在智慧城市的脉搏中,每一次数据的跳动与每一条精准的指令,都在回应市民对安全与便利的真切期待。它们不仅如高耸的“瞭望塔”般守护着城市的安全防线,也如同贴近民心的“连心桥”,连接起科技与日常。
这样的智慧,正悄然重塑着保定的城市运行逻辑。面对文旅热度攀升与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的双重挑战,保定以科技为笔、以数据为墨,绘制出一幅精细治理的交通新图景,成功破解了“发展必堵”的困局。
百度地图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拥堵篇》显示,保定不仅连续两个季度高峰拥堵指数降幅高居全国榜首,实现治理成效的“双连冠”,在全国100个主要城市拥堵排名中位列第74位,创历史最好成绩。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判”、从“经验治理”迈向“智慧治理”的深刻转型。
当科技的智慧始终浸润人文温度,保定,这座正在“学习思考”的城市,不仅疏通了道路,更连通了人心——让安全可见,让美好可及。
■坚守人民城市之本
——“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议增设东二环快速路辅路标识,方便市民安全行驶。”“以市民园长为纽带,搭建多元参与平台,让市民成为公园的主人。”……7月8日,市城管执法局首期“市民会客厅”气氛热烈,“飞出”一个个金点子,既冒着热气,又接着地气。
8名市民代表,从热心建言者“持证上岗”,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管理监督员”。浸着街巷烟火气的建议,在共建共享的实践中,奏响“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最美和声。
人民智慧是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对于城市建设而言,人民不是旁观者,而是主体力量。
2022年3月,市城管执法局启动“城管问计进社区”活动,架起城市管理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畅通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渠道,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历经3年实践探索,累计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55项,打通服务群众“末梢神经”。
城管“敲门”问计、俯身听需,用心破解居民急难愁盼。政府从“划桨人”变身“掌舵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
我市创新建立“四级共管”市民园长制,以专职园长为主体、市民园长为辅助,志愿者与监督员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公园管理维护,精准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实际问题。目前,主城区有市民园长86名、监督员48名、志愿者377名,已解决问题500余个。
我市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从1.0版本依托专业力量解决“看得见”的问题,到2.0版本发动市民“即时响应”身边事,如今已迈入3.0版本的关键阶段——构建起将人民民主贯穿城市设计、规划、管理、运行、更新等各环节的制度体系,实现了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具体治理行动,真正完成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动着城市建设迭代升级,当市民主体地位在城市发展中愈发凸显,人民城市的3.0时代已然开启。
市城管执法局将“人民当家作主”融入城市治理根脉,建立实行“三性三人三心三意”市政建设机制,即通过建设“三性”(功能性、便民性、文化性)市政项目,引入“三人”(规划师、文化人、老街坊)出谋划策,坚持“三心”(细心、耐心、巧心)强化建章立制精雕细琢,打造“三意”(暖意、惬意、诗意)品质家园,让保定人真正成为城市主人翁,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紧密联结,把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与顺应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有机转化为满足人民期待、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创造性实践。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古城保定坚持以“人民至上”为针、“绣花功夫”为线,于城市建设这幅壮阔画卷上悉心绣制,以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为笔墨,精心擘画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速度与温情共生的城市新样板。
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高品质需求持续牵引高质量供给,高质量供给也在不断创造和提升新的品质愿景。二者双向奔赴、良性互动,共同在时代进程中铺展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与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