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至应县老城,远远便望见一座木塔刺破天际——没有砖石的厚重,却凭着层层叠叠的木料,在塞北的秋风里立得笔直。走近时才发现,这就是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佛宫寺释迦塔,它的“前世”藏着辽代的匠心,“今生”载着传承的温度,而那些关于高度、层数的具体数字,更让这座千年木塔的传奇多了几分可触的实感。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969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高67.31米,总重约7400吨,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结构,全塔无一颗铁钉,全靠榫卯咬合而成,被誉为“斗拱博物馆”(共54种斗拱),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站在塔前的广场上,仰头望去,木塔的轮廓在秋阳下格外清晰。导游举起手比划着:“它总高67.31米,相当于20层现代高楼,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我试着用目光丈量,从地面到最顶层的塔刹,五层塔身逐层收分,每层都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檐角微微上翘,像展翅欲飞的鸟翼。仔细数才发现,塔身看似五层,实则夹着四层暗层,算下来是“明五暗四”共九层,这种设计既让外观显得简洁大气,又悄悄增强了塔身的稳定性,难怪古人会说“远望如一,近看九层”。
顺着石阶走到塔下,双手抚上底层的红松立柱,才真正感受到它的体量。底层每根柱子直径约1.4米,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柱子底部的石础上刻着缠枝莲纹,虽历经千年风雨,纹路仍清晰可辨。
导游指着柱子间的斗拱说:“整座塔没用一根钉子,全靠这些斗拱咬合。光斗拱就有54种样式,每层都不一样,把67米多的高度稳稳托住。”我蹲下身,盯着那些巴掌大的斗拱细看,有的像堆叠的积木,有的像盛开的莲花,木纹里还留着当年工匠的凿痕,仿佛能看到千年前,他们拿着墨斗、刨子,一点点校准每一根木料的角度,才让这座全木结构的高塔,在地震、风雨中屹立了近千年。
导游说:原来可上二层,上面空间比想象中宽敞。这里的佛龛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约3.5米,衣袂上的辽代彩绘虽有些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鲜艳。四周的壁画上,飞天、菩萨的身姿栩栩如生。
导游说:“这一层是木塔的‘核心展厅’,当年辽代修建时,特意把佛像和壁画放在这里,让信徒登塔就能礼佛。”要知道,在没有钢筋水泥的辽代,能建起这样高的木结构建筑,简直是逆天的工程。
据说,越往上,每层的高度逐渐降低,到第五层时,内部空间虽显紧凑,却能透过窗户远眺应县老城的全景,蓝天白云下,木塔的塔刹(高约10米)在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泽,那是后人修缮时特意保留的辽代风格部件。
迎着阳光,我站在木塔前的石阶上,看着光影在九层塔身上慢慢移动。檐角的铜铃(每层16个,共80个)在风中轻响,声音里既有辽代工匠的凿击声,也有现代监测设备的轻微嗡鸣。
应县木塔从来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它的高度、层数、斗拱数量,都是时光刻下的密码,等着每个来访的人去解读——解读辽代的智慧,解读传承的意义,也解读人类对文化遗产最温柔的坚守。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