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交通运输】
开栏的话
近年来,我省立足服务支撑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引领性和示范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成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为交旅融合发展贡献了安徽经验。即日起,安徽交通运输微信公众号推出【交旅融合看皖南】专栏,加强成果宣传推广,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效应,展示皖南交旅融合发展新成效。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徽州的山水被秋意点染,一条条旅游风景道如流动的画卷,在层林尽染间蜿蜒舒展。他们不仅是交通的脉络,更是情感的纽带,引领着人们在“快进慢游”中,遇见皖南的烟火与诗意。
近年来,黄山旅游从“景点时代”迈入“全域时代”,露营、研学、骑行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深藏于山间的“颜值”正加速转化为“产值”。这背后,离不开黄山交通公路部门以“风景道”为笔,精心绘就的“交通+旅游”融合新图景——从2020年首条世界遗产旅游风景道启动建设以来,黄山已建成皖浙1号线、名山秀水、世界遗产、醉美218、环太平湖等5条旅游风景道,建设里程431公里,总投资13亿元。目前,二期徽州文化、心安月潭、祁红茶旅、徽州天路4条风景道也已全面启动建设。其中,徽州文化、心安月潭段已开工建设,祁红茶旅进入招标环节,一张“快进慢游深体验”的交旅融合网络正加速成型。
交通便利化 畅享便捷出行
随着自驾游、骑行游成为主流,旅游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黄山以安全畅通为基础,持续完善路网结构、提升通行效率,推动乡村旅游从“点上开花”向“串珠成链”发展。
一期旅游风景道建设项目中,黄山交通公路部门以工程治理为主体,重点实施公路升级与安全提升,以更高的通行效率,挖掘出乡村旅游的更多可能和潜能。根据规划,二期4条旅游风景道建设里程435公里,将继续拓展路网覆盖与衔接能力。未来,全市旅游风景道总里程将达到866公里,串联起45处景区、19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0余条古道及众多乡村旅游资源。
功能旅游化 打造舒适旅途
交旅融合,不仅要在“通”上下功夫,更要在“游”上做文章。黄山交通公路部门跳出“唯交通”思维,从游客体验出发,通过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出行需求。
黄山交通公路部门系统打造了“爱驾徽州”旅游道路标识体系,在一期5条旅游风景道沿线建成绿道15公里、景观节点50余处、停车点50余处,建成公路服务驿站10余处、全域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处、旅游厕所17座,增设充电桩13处、标识标牌590余处,在保障交通出行的前提下,兼顾了旅游出行的需求,让风景道宜行也宜游。
空间融合化 诠释徽式美学
黄山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是旅游风景道建设的重要基础。黄山交通公路部门以“路景村”一体化为路径,保护生态底色、传承徽州文脉,匠心打造特色公路景观带,让更多人沿着公路,遇见徽州、记住徽州。
路在山水间,文化在路上。黄山交通公路部门充分利用生态美景、挖掘地域文化,通过“融、添、引、借”等美学手法,因地制宜改造特色文化墙绘30余处、公共空间节点40余处,实现了自然景观“透”出来,文化记忆“活”起来,将公路从单纯的交通基础设施,升华为展示徽州建筑、民俗与美学的文化长廊。
路产协同化 释放发展活力
打造旅游风景道,硬件基础在路,软实力核心在产。黄山交通公路部门以旅游风景道为纽带,有效联动沿线景区、民宿、餐饮与农特产品,推动采摘、研学、露营等业态提质升级,让各类旅游资源和乡村产品解锁更多价值,助力群众增收、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通过以“道”引流,吸引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风景道沿线布局凸显地方特色的旅游业态,不仅提升了原有景区景点的接待能力,也催生了“三棵树”微景区、“向云端·世界观光列车微公园”等一批新晋网红打卡地。更富创意的是,黄山交通公路部门借助创意手法,将宏村、渔亭等7处传统公路养护道班改造为驿站,实现“公路设施+旅游服务”的跨界融合,展示了旅游风景道建设的无限可能。
作为交旅融合的先行者,黄山旅游风景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全省首次发布旅游风景道建设的地方标准,2条旅游风景道入选安徽省旅游风景道,3个项目入选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1个项目入选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1个项目入选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从“一条路”到“一张网”,从“一处美”到“全域美”,黄山正将一条条公路打造为“可停、可看、可玩、可感”的线性旅游产品。
在黄山,每一条风景道都不只是通往风景的路,它本身,就是风景。
来源:黄山市交通运输局,姚群芳/文,程敏、成林/图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