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浦江潮涌,情牵西域。10月21日至22日,随着新民晚报“丝路燕语·海派文化大篷车”正式发车,“海派文化大篷车”乡村巡游活动首站来到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博孜买里(7)村、多来提巴格乡库木且克勒(1)村、托帕(11)村、欧吐拉吾斯塘(14)村与叶尔坎买里斯(15)村,为近20户村民拍摄了全家福照片,并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和互动交流活动。
“多亏了上海,幸福感爆满”
近日,新疆喀什地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在通往巴楚县红海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经过上海援疆资金实施景观提升改造的乡村——阿纳库勒乡博孜买里(7)村。
精心设计的门头、五彩缤纷的墙绘、平整宽敞的路面……10月21日,新民晚报“丝路燕语·海派文化大篷车”驶入博孜买里(7)村,新民晚报社项目组及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专家任国强、上海星光摄影器材城摄影部后期导师杨兴全等挨家挨户走入村民家,开展“和美一家亲”全家福拍摄活动。
17岁的排祖拉·卡迪尔一家四口成为首户幸运家庭。走进400平方米的家,庭院里随处可见绿萝、玫瑰花、石榴花等郁郁葱葱的绿植。室内装扮温馨,茶几上摆满了精美的玻璃器皿,墙壁上悬挂着色彩鲜艳的挂毯。在屋外的炕头上,排祖拉弹起吉他放声歌唱,家人围坐谈笑,其乐融融的场景被镜头一一定格。
排祖拉家门外还经营着一家超市和一家饭店。2015年刚搬来时,生意并不好做。随着附近建起3所学校,加上近年来巴楚红海的引流和整村景观的提升,超市和饭店扩大了经营规模,收入翻了两番,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妈妈给他买了电动车,上学路程从步行二十分钟缩短到七八分钟;家里曾经每月只能添一两件衣服,现在妈妈可以随心打扮自己;去年还特意为腿脚不便的奶奶加盖了带地暖的小房间。
胡杨节即将来临,超市和饭店也迎来了“旺季”。排祖拉估算着,饭店日营业额能达到八九千元。“多亏了上海的援助,在这里生活,幸福感爆满!”当天,他将装裱好的全家福挂在客厅,还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展现上海城市风貌的“上海新十景”明信片。他满怀期待地说:“未来我想去上海看东方明珠,带妈妈和弟弟一起去迪士尼看烟花。”
60岁的宋友启来自河南,也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日用百货店。1986年,为了改善生活,宋友启来到博孜买里村,他当过兵、务过农,在这里成家立业,扎下了根,“博孜买里(7)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次拍摄的全家福很有纪念意义。”
谈起村里的变化,宋友启感慨万千。“绿化好了,还修建了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到了晚上八九点,他常和妻子去散步跳舞、锻炼身体。现在,他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偶尔遇到老乡聊起家乡变化,感到格外亲切。“文旅的发展也带动了我的小店生意,收入增加了不少。”宋友启说。
10月22日,新民晚报“丝路燕语·海派文化大篷车”又来到了多来提巴格乡。来自托帕(11)村的热孜亚·吾斯曼和丈夫在团结东路上经营一家洗车店,也是当天全家福照片拍摄的最后一户。
热孜亚告诉记者,今年7月,在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4位来自新疆巴楚的小演员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之旅——从巴楚奔赴上海,加入《天山雪》的排练与全国巡演队伍。热孜亚的9岁女儿努尔菲亚就是其中之一,几天前刚刚返回巴楚。
今年9月,热孜亚还前往喀什亲自观看了孩子的演出。“努尔菲亚从小喜欢跳舞,这次看到她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我特别骄傲。感谢上海和《天山雪》给了孩子这样的机会。”热孜亚说。
全家福里,夫妻俩脸上洋溢着温暖幸福的笑容。“孩子说,想带我们去上海看看,我也期待着这一天。”热孜亚说。
沪喀情缘绽放,乡村舞台“首秀”
10月22日,多来提巴格乡文体广场人潮涌动。这一总投资290万元的上海援疆项目刚刚落成,便迎来了它的“首秀”——“丝路燕语·2025海派文化大篷车”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现场,本土戏曲少年穆海买提·比萨以一段高亢嘹亮、饱含深情的《秦腔选段》率先点燃气氛,吼出了黄土高原的魂魄,也唱出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赢得父老乡亲雷鸣般的掌声。
声浪未平,魔术风暴又起。新民晚报特邀国家三级演员、上海杂技团魔术师蔡振杰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魔术脱口秀》。精湛的技艺与幽默的语言引得台下观众惊呼连连,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尽显海派艺术魅力。
随后,本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尔逊·艾孜穆及其团队表演的《刀郎木卡姆》,以苍劲歌喉与饱满激情令观众如痴如醉;多来提巴格乡第一小学的孩子们献上《川剧变脸》,色彩斑斓的脸谱在举手投足间瞬息万变,引来阵阵喝彩;巴楚县百花艺术团代表县文化馆演出歌舞《英雄赞歌》,激昂旋律致敬峥嵘岁月。
活动尾声,主持人以一段动感十足的街舞《洗牌》点燃全场,随即旋律一转,熟悉的《巴朗仔》音乐响起,笑容在每个人脸上绽放,民族情感在共舞中升华。
作为观众之一的多来提巴格乡牧场(22)村村干部热孜亚·吐尔洪说:“这次文化交流活动很接地气。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魔术脱口秀》,魔术师邀请村民上台互动,体验感特别强。”
秦腔少年的赤子之心、海派魔术的精妙表演、刀郎木卡姆的沙漠长风、川剧变脸的奇巧韵致……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不仅让当地群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交融,更让沪喀情缘绽放在乡村舞台,让文化浸润真正深入人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