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门青年旅舍内景 朱文杰摄
文/朱文杰
一
湘子庙街有一个赵家大院,离街中间北边的湘子庙不远,又称南赵家,是西安的四大家族之一。赵家大院的门楼高大宏伟,豪华得像《红楼梦》的荣国府大门一样。这个大院还保留着一个偏院,现在成了湘子庙街16号的“湘子门青年旅舍”。一进院子就发现院中有座极其富丽堂皇的四层楼,站在楼顶的露天小花园里,可近距离一眼看清西安古城墙,让人震撼得有点猝不及防。而更为宽敞豪华的赵家正院靠东,则据说早就变成了西安市邮电局的驻址,到90年代后更被拆得一点都不剩了。
湘子庙街的赵家历史悠久。据他家后人回忆,传说赵家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代,曾经累代为官,不知哪朝出了个武将,为国征战沙场,骁勇善战,屡立奇功,后来战死疆场且被敌斩首,皇帝痛失爱将,下旨褒奖,曾赐了一个金制头颅,以示抚慰。
20世纪70年代,赵家大院出了个在西安市歌舞剧院饰演芭蕾舞剧《白毛女》主角白毛女的著名舞蹈演员赵阿端。我当年在铜川歌舞剧团工作,全省会演时在解放剧场看过西安市歌舞剧院演出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知道饰演吴琼华的也是赵阿端。
赵阿端
赵阿端出生于1949年,小学没毕业的1960年,考入西安市歌舞剧院,从艺45年。是国家级高级职称的表演艺术家,她演出过16部舞剧,20多个独舞、领舞、双人舞,100多个小舞蹈,十多部话剧、歌剧、歌舞剧,担任四部舞剧的女主角: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吴琼华;《白毛女》中白毛女;舞剧《沂蒙颂》中英嫂,《天鹅湖》中四小天鹅,还会跳西班牙舞,自编自导自演过独舞、印度舞等。曾多次随团出访国外交流演出,是西安舞蹈界顶级的舞蹈演员之一。
赵阿瑞剧照
赵阿端与葛乐业及儿子合影
赵阿端的丈夫葛乐业,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文革”前两年还上了中央文化部办的动画训练班。后分配至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设计师。他为厂里拍了十几部电影,至今还深受好评。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高级职称。葛乐业先生在美院期间就是高材生,师承靳尚谊、黄胄、李可染等艺术大家。他的油画作品《光荣岗位》曾获省美展二等奖。改革开放后到上海从事美术教学,2005年当选为上海市优秀教师。
2017年前后我开始写《记忆老西安》中的《湘子庙街》时,就认识了赵阿端,以及她两位姑姑赵昆和赵仑的女儿谭征和李萍。2019年2月23日,她们姐妹三人一起领我去了赵家大院的偏院湘子门青年旅舍,实地考察当年留存下来硕果仅存的赵家大院。大院门朝北开在湘子庙街,朝南直通西安城墙下的顺城巷,长度约有200多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属于典型的中国明清建筑四合院,后院是仿古建筑,浓浓的古韵古风扑面而来。我拍摄了不少精美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赵阿端告诉我:也不知在哪个朝代,赵家又做起了生意。涉猎很广,远至新疆、内蒙古、江淮、四川。并在四川办有自家的盐井。
赵家家族很大。有12个太爷爷,七太爷和九太爷是亲兄弟。在西安的一支,祖籍渭南孝义镇赵家巷。慈禧太后当年逃往西安时,赵家曾接待过。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提到过当年赵家接待慈禧的事儿。
赵爨甫
西安这一支是九太爷赵爨甫当家,精明能干事业兴旺,据说当时在西安是四大家族之一。太奶奶邢晓翰,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画得一手好国画儿。她绣的“读书乐”,我一直珍藏至“文革”时。
赵阿端还说:太爷爷和杨虎城将军是至交。太奶奶和杨虎城夫人谢葆真是闺蜜。太爷爷治家严谨,乐善好施,每到年关,给一条街的穷人,挨家送面送肉。家里的学堂,私塾,佣人和佣人的孩子都能上。上世纪十八年遭年馑,赵家就搭设粥棚,赈济灾民。
有篇《秦商的辉煌之渭南孝义镇赵家大院》,说渭南孝义镇有个赵家大院,赵家原本是山西人,明初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移居陕西朝邑望乡关,后迁到渭南孝义镇,从明初利用“食盐开中”和力农致富,家资数百万,自明迄今,累世忠厚。赵家在明代出过廉访使,到清代主要是经商发财,一门九府,皆是富户。
渭南孝义镇赵家大院
赵家主要是经营盐业、布店、典当、茶庄、粮店发的家。西安有不少赵家的生意,西安的“赵鼎元”、旬阳的“乾益号”、咸阳的“调元号”,都是赵家的生意。
文中说:入清后,赵家向四川发展,主要是开盐井和贩茶。赵家在自流井和乐山五通桥开有盐井和盐场,叫“元记”盐号,在涪州有“恒盛元”盐号,两号的规模都很大,既经营盐坊又办运销,川盐入黔有不少食盐是由赵家参与包销的,和赵阿端提供的西安赵家在四川办有自家的盐井相一致。
文中还记有赵家还在西安湘子庙街开有当铺,以及咸丰时赵家的赵渭南是关中赫赫有名的大财东,同治年间的赵老九和赵元中都是有名的陕西绅士。赵家在孝义镇修了九座宅院,恢宏宽敞,仅院内的戏台就有七间房宽。
其中“同治年间的赵老九”,可能就是赵阿端说的“西安这一支的九太爷赵爨甫”。
从赵阿端给我提供的资料上,我知道了,西安湘子庙街的赵家在战争年代还掩护过地下党。这位同志当年就在赵家私塾上学堂,后来参加了革命。一次敌人得到消息,要抓捕他,追到赵家。而赵阿端的太爷爷临危不惧,和敌人周旋,成功地掩护了这位地下党,真是又惊又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位同志还担任过一个省的省委书记处书记。
赵家这一支三代单传。爷爷赵承鑫,学习极好,不单文史皆通,英文也精通,工作在西安电报局,当过段长。奶奶朱淑婉,是个刚强能干的人,曾任湘子庙街居委会主任。
赵承鑫
爷爷赵承鑫酷爱读书,是个心存大善,有爱心的人。当他看到社会上有不少没有考上中学而失学的孩子们,他明白上学对青年人的前途至关重要,于是他自己出资,在小湘子庙街31号赵家院内创办了民办中学,后又搬到小车家巷1号,让这些失学的孩子们去民办中学读书,让他们不至于以后没有出路。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缺乏师资力量,是办学的困难时期,民办中学办起后,爷爷既是校长,又是杂役,获得了社会好评,被光荣地选上了西安市的人民代表。为了办学校,他毅然辞去了电报局段长的职务。他辛辛苦苦,费尽心力把这个民办中学一直办到1966年的初夏。谁知遭遇一场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学生中的红卫兵野蛮地批斗他们曾经的赵校长,还在赵校长脖子上用铁丝挂着牌子并加上城砖批斗……还连续三次抄了他的家。爷爷赵承鑫酷后来被遣送回老家渭南孝义镇,“文革”后期又回到西安,不久就瘫痪了,到1974年4月16日不幸辞世。
赵阿端的父母亲赵寿康、高筱玉
赵阿端还说:我的父亲赵寿康,母亲高筱玉,他们都是极忠厚善良的人。在大家族里不免谨言慎行,安分守己,坐立行走,都有规矩。
父亲还喜欢画画儿,很有天赋,这有点家传的因素,因为太奶奶邢晓翰就画得一手好画。父亲善于临摹,画什么像什么,他是平面美术设计师。曾在西安市第一印刷厂搞设计。母亲高筱玉在新华书店工作,为此,我有幸在书库里看书,甚至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父母亲小时候衣食无忧,但在历史变故,遭遇三年困难的日子里,他们都没有倒下。父亲会纳鞋底儿,会做针线活儿。为了养活一家十口,父亲卖过冰棍,母亲带着全家老少糊盐袋子。
赵阿端的外公高德庵,家住小车家巷12号。是西大街“世星奎“宣纸店的总经理,也是西安十大老字号的总经理。他一生极为节俭,一身布衣,从不奢侈。极愿帮助穷人,在西安商界德高望重,有口皆碑。
上世纪40年代,西安最大的西北面粉厂。是赵家的产业。50年代家里还有十大字号。60年代咸阳还有一个盐店。每到年关,各路经理都来拜访长辈,送来各地特产。记得最好吃的是南糖、薄脆。麻片、芝麻糠、玫瑰酥糖、松子糖、兰州的百合、四川用竹篓子装的白菜叶包的豆腐乳。还有挂拉枣儿,放炉子上一烤,它就蹦开了。再有京城的蜜制山楂果儿,装在绿釉色的小陶罐儿里,山楂果浸在蜂蜜的汁儿里,很好吃的。
赵家的西北面粉厂,地址在南门外的南火巷。好大的一座院子。两层楼高的厂房,长长的滑梯,滑动传送的是一袋一袋的面粉。总经理是一个山西人。叫姚荣斋。其他生意。有盐店有当铺,在钟楼还有一个点心铺叫顺林斋。赵家在咸阳的盐店叫调元德。地址在咸阳市中山大街312号。后改为工农浴池。
传说南赵家后楼上藏有大量的名贵书、画、古玩等物,镇嵩军马水旺的手下,挟势强住在楼上,曾把珍藏明代唐伯虎画的仕女画页当做废纸,在上面写上‘天下太平’四个大字,令识者看后哭笑不得。”
谭邦元与赵坤
二
赵家乐善好施,有口皆碑,是西安城有名的大善人。大概是1935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一大早儿赵家看门的宋大爷打开大门,准备扫雪。发现门口台阶上,放着一个用棉被包裹着的婴儿。赶紧去报告给太爷爷。这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从此就被赵家收养,成了赵家的孙小姐,起名赵坤,小名叫绵蝶,以后也成了赵阿端的大姑。
于是,这个赵坤在赵家逐渐长大成人,上了学。她生性开朗活泼,爱唱歌,深得太爷爷喜爱。一直到50年代,赵坤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赵坤(后排)在朝鲜
从此,赵家的门楣上一直挂着光荣军属的牌子。赵阿端说:2020年我的大姑获得到国家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囯作战70周年纪念章。她赴朝时只有16岁,是赵家的骄傲,也是祖国的骄傲。我的大姑赵坤热爱文艺,在部队主要是搞文艺宣传,归国后成了陕西省人艺前身的省话剧团的演员。2023年,赵坤已经89岁了,依然精神矍铄。
我最早认识赵坤老师是1978年前后。我先认识赵坤的丈夫谭邦元。当时谭邦元是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还兼编剧和导演。他到铜川来体验生活,好像想编个煤矿题材的话剧,这时我在铜川市歌舞剧团主要在编导组当搞创作,与李天增先生合作也正在桃园煤矿体验生活,正在创作话剧《冯一萍》,于是就认识了谭邦元老师。
谭邦元(1931~2003)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1955年陕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世纪50、60年代就主演过话剧《南京路上好八连》饰演赵大大,和根据巴金《家》改编的话剧中饰演高老太爷。
赵阿端还告诉我,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在排演话剧《家》时,演员们曾到湘子庙街的赵家体验生活,让我爷爷给他们讲当时的礼仪、规矩、风俗。岁月悠悠,时光荏然。距今已有60余年。演员们提起此事还津津乐道。为了呈现原剧的历史感。从我家借去了一些家具,如供桌、月牙桌、太师椅、茶几等等,充当道具以烘托气氛,给观众一种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感觉。可惜这些赵家的珍贵老家具也没还回来。
下来再接着说。1978年夏秋之际,笔者所在的铜川市歌舞剧团面临解散,团內不少团友纷纷报考大学。我当时想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怕超龄,我先给中戏的领导寄去了我写的一部小话剧和一部歌剧的剧本。谁能想到,院长竟给我回了信,并让教务处给我寄了点资料,欢迎我去报考。我把信件让谭邦元老师看了,我想考中戏的事,立即得到了谭老师的全力支持,他给在中央戏剧学院担任老师的一位他的同学推荐了我。可惜到1979年中戏戏剧文学系不招生,让我报考导演系。谭邦元老师马上让我到西安给我铺导怎么表演小品等,以应付考试。我当时对学导演没一点信心,也不喜欢,就说我不想当导演。加上当时我已调入铜川市中心文化馆,我要求分配当编辑,得到铜川市文教局领导的同意,并因我而恢复了已停刊四年的《铜川文艺》。这对我说是件大事,于是决定不考了。谭邦元老师看我意已决,表示很遗憾。当时还弄得我感觉,有点辜负了谭邦元老师的热心。接着我写了有关铜川霸王窑的一部传奇历史小说《奇匾记》,发表在1981年《铜川文艺》上,还获了个陕西省群众文艺创作三等奖。谭邦元老师看到后,鼓励我改成五幕话剧,并表示他可以来给我当导演。
当年我也忙于编辑,1981年写了两部电影剧本《团扇》与根据郭小川长诗《一个和八个》改编的电影《危急之秋》,被推荐给西安电影制片厂,可惜上会时没通过。从此我就断了搞编剧的想法,一心搞起文学创作。1983年9月我在西安西大街省文化局招待所参加中国作协陕西分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时,还应邀观看了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谭邦元老师与戈治钧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七场话剧《高山下的花环》。那年月我一回西安。就去省人艺看望拜访谭邦元老师,每次都能得到谭邦元和赵坤两位老师的热情款待。这让我一生难忘。
李正敏
三
赵阿端的姑姑赵仑,嫁给了秦腔大师李正敏先生的大儿子李秉乾,成了李家的儿媳妇。
赵仑曾在大芳照相馆工作过。李正敏先生的孙女李萍回忆说:“我母亲赵仑,结婚前后1953年至1957年底在大芳照相馆工作,是麦佐兴先生的徒弟。我母亲虽然是大家闺秀,但认真好学,对麦师傅毕恭毕敬,当时我母亲还被大芳照相馆评为先进个人。”
李正敏(前排居中)、赵仑(二排右二)
李萍说:“我们家住在与湘子庙街小学以北的小车家巷12号。据李正敏先生的笔记记述:“民国25年农历10月27日买王志善 (祖上是清末西安厘金局的官员)偏院,价3400大洋,大修1000现洋。”
这座院子的正门在小车家巷斜巷子的里边,房产证显示的占地面积6分9厘9,两进带偏院,大门门道上边有储藏用的阁楼,前院有门房,一明两暗带两间东西厦房,后院有上房,一明两暗带东西厦房六间。院子的道道种了一颗酸石榴树、两颗甜石榴树,每年都有果实。偏院有个花墙连着上房的道道,还有两间厨房,有一棵大槐树是1936年大修这座院子时栽的,与李萍的父亲同岁,到了70年代这棵大槐树已经覆盖了整个偏院,到了夏天是家人乘凉的好地方。直到1992年政府拆迁时大槐树同时被伐。上房门前左右两边各一个带小花池的天井,西边小天井旁边是水井,这口井夏天还是个天然冰箱,把西瓜、甜瓜买回来先放到桶里然后下到井里冰镇,等吃的时候从井里把西瓜甜瓜绞上来口感好极了。
后来因为家里奶奶患病,爷爷李正敏演出繁忙。在爷爷李正敏的劝说下,母亲赵仑辞职回家,伺侯公婆,承担起一大家子的饮食起居。当时文艺界的老前辈凡是到我家来,看见我母亲把这个家管得井井有条,为爷爷李正敏先生解除了后顾之忧,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李萍的爷爷李正敏先生,在秦腔戏曲界可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师级的人物,被誉为"秦腔正宗"“秦腔第一派”之名,盛名传遍千家万户。李正敏在追寻探索秦腔艺术之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声腔艺术被称为“敏腔”,也可以说是"秦腔唱腔艺术一代之绝唱。
李正敏,1926年,十一岁入正俗社学戏。出道之后的1931年,就博得“秦腔皇后”之荣誉。1933年,李正敏已是正俗社的绝对台柱子,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他演出的《五典坡》《玉堂春》和《白蛇传》被人誉为"李氏三部曲",流传至今,家喻户晓,誉满三秦。
戏剧大家封至模当时就评论说:“盖李(正敏)之长在唱,彼时正嗓音完整,精神饱满,兼善运用,每唱一曲,虽大段以一气呵成,耳音为之一快。”有人特别赞赏李正敏的唱功,说他“他独有的锐音,真是莺歌百转回旋而出,不同平凡,细音如凤鸣九霄,不落俗韵。”
还有赞誉李正敏:说他"蜚声秦陇,此虽比之梅氏(四大名旦梅兰芳)亦无逊色。" “李正敏的艺术精妙,姿态秀丽,可以说是时下无比。他唱做俱佳,花青兼优,这不但在西安是首屈一指,在中国也是有数的。”“李正敏的青衣戏,自是‘独霸西秦“,即使演花衫,“亦可与西安名角并驾齐驱,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5年,李正敏应上海"百代公司"邀请,赴沪录制《探窑》《赶坡》《二度梅》《断桥》《走雪》《游园》《黛玉葬花》等唱片。1936年,李正敏先生自组一正艺社,开始由一个演员而成了领班的。从1952年起先后担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主任、艺委会主任和二团团长。
李正敏先生,是我们秦腔戏曲系统里标志性旦角表演艺术家和秦腔戏曲教育家,他把秦腔旦角表演艺术推向一个高度,先生带了好多学生,规范秦腔旦角表演,丰富并发展旦角表演,所以有“十旦九敏”之称,他带的学生,后来成为秦腔中坚力量,因此,李先生对秦腔表演艺术贡献具有开拓性贡献。
2019年时我认识了李萍。我们一起探访了赵家大院。我还应邀去李萍家雁鸣湖畔浐河西路暖山西安小区吃饭,受到李萍与丈夫的热情款待。
李萍在书院门的关中书院西安市五中高七二级七班毕业。这个班的文艺氛围十分活跃,一个班能组织一场演出,诗朗诵、舞蹈、样板戏片段、秦腔清唱等,在人民剧院、五四剧院、东风剧院、南院门市委礼堂等登台演出,李萍还爱好乐器,曾受到板胡演奏家肖炳老师的指导。1974年4月李萍去了宝鸡县县功公社陈家嘴大队插队落户,后招工到宝鸡市物资局系统。因为从小在西安的文化圈长大,后来几十年她为宝鸡市组织过好多场大型名家演出活动。1991年冬天,电影《秋菊打官司》剧组在宝鸡市和陇县一带实地拍摄,李萍还受邀担任了负责外联的剧务。2009年退休后回西安定居,集中精力参与了爷爷李正敏先生的系列纪念活动。
李正敏、高小霞夫妇与长孙李强(1956年)
左起李萍、谭征、朱文杰、赵阿瑞在湘子门青年旅舍门前留影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西安饮食股份公司首席文化顾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