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 英伦大叔
2025年10月24日 01:39 英国
出来玩谁差这几块钱?差的是那份被尊重的感觉。”这句话,来自一位刚结束蜜月旅行、心情却大受影响的杭州女孩。
刘女士是位程序员。10月初,她和丈夫选择在新西兰南岛度蜜月,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收尾,却在最后一站基督城,遇到了一件“让人又气又无语”的事。
小红书
1
“Are you Chinese?”
10月的基督城,阳光明媚。刘女士和丈夫在Colombo Street的一家泰餐厅门口停下脚步。那是一家当地人推荐的“高分餐厅”,Google上评分接近4.5颗星,环境整洁,生意兴隆。
图源:the press
“吃了几天西餐,想换点亚洲口味。”刘女士回忆。两人走进餐厅,店员微笑迎上来。刘女士用英文说:“Table for two, please.”服务员点头,递上两份英文菜单。
一切都很自然,直到服务员又走回来,问了一句:“Are you Chinese?”
“我当时还挺感动的,”刘女士说,“以为对方要推荐中国游客喜欢的菜,结果人家只是默默地换上两份中文菜单。”原本温馨的小插曲,就这样变了味。
图源:the press
刘女士做程序员,对数字非常敏感。她随手翻了一下菜单,眼神立刻停住——同样的菜品,中文菜单比英文版贵出不少。
她举例说:“Massamum Beef,英文菜单25纽币,中文的27纽币;
Pad See Eiw with Prawns,英文23纽币,中文27纽币;
Duck Rolls,两份菜单都是15纽币。”
两个主菜,差价总共6纽币——看似不多,但问题在于:为什么?
“我们留了个心眼。”刘女士说,“点菜时我直接指着英文菜单上的名字下单。”服务员点头记下,看起来一切正常。
直到结账时,小票金额让两人彻底无语——账单依旧按照“中文价”结算。
图源:the press
2
“装傻”“推诿”:从尴尬到愤怒
刘女士说,他们提出疑问时,店员一度装作不明所以。
“我问为什么金额不一样,她就说可能我们换了炒河粉。”
“我说没有换,她就把收据拿走,改了一个菜,再拿回来,另一个还没改。”
“我们又说了一次,她才全改。”整个过程拖了近十分钟。
小红书
刘女士回忆说,那一刻,她感到的不是气愤,而是一种被敷衍的侮辱感。“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好像被别人当成冤大头——不是明目张胆宰你,而是算准你不会发现。”
图源:the press
他们最后还是付了钱,但在Google上留下了一星评价:“餐厅口味不错,但看人下菜的做法非常不公平。同样的菜、不同的菜单、不同的价格。这是钱的问题吗?不是。这是尊重的问题。”
这件事并没有止步于刘女士的社交平台,《The Press》的记者注意到这条差评后,展开了调查。
图源:the press
很快,他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另一位本地顾客也表示,自己在同一家餐厅 Krung Thep Thai Street Food 吃饭时,被收取了与英文菜单不同的价格。
甚至在Google评论区,也有人留言警告:“这家餐厅有两份不同菜单,中文版本更贵。”
记者联系餐厅后,对方承认确实存在中英文两份菜单,但坚称那是“误会”。
图源:the press
Krung Thep Thai Street Food 是一家连锁泰国餐厅,母公司是新西兰Potharam集团,在奥克兰、陶朗加、Ashburton及基督城都有分店。
面对舆论质疑,餐厅区域经理Oliver Duangjit回应:“这是一次印刷错误和操作失误。我们没有也不会有歧视性行为。所有顾客都执行统一价格,无论语言或背景。”
图源:the press
餐厅方面解释说,当时午餐时段只有英文菜单,中文版的菜单是另一版本的“晚餐价”。员工误用了旧版价格标签。目前,所有菜单已重新印刷为“中英双语合并版”。
他们还发布了一封道歉信,称已改进内部流程,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
3
一场关于“尊重”的旅行课
新西兰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阴阳菜单”对游客来说早已不是新词。
在日本、泰国、越南等国,类似的投诉屡见不鲜。
有游客在东京发现,日文纸质菜单比中文电子菜单便宜10%。
图源:fox
在曼谷,一些路边摊的中文菜单价高一倍,理由是“游客不会讲价”。
小红书
在越南下龙湾,导游提供的“中文菜单”与本地价差近30%。
小红书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形式:扫码点餐陷阱。游客扫二维码进入中文界面时,只显示昂贵套餐;而切换为本地语言后,才看到平价单点菜式。
这些“信息差陷阱”往往建立在心理默认上:——游客不懂当地语言,不会多问。——而中文,成了一种“消费信号”。
据新西兰旅游局数据,2024年以来,中国游客已重新成为当地主要游客群体之一。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在浮出水面:语言障碍、文化误解、甚至潜在的价格歧视,“阴阳菜单”的存在,本质上是对市场信任的破坏。
图源:newzealand
新西兰消费者协会(Consumer NZ)对此表态称:“若商家根据顾客的语言或族群收取不同价格,可能违反《人权法》(Human Rights Act)与《公平交易法》(Fair Trading Act)。”
消费者若遇到类似问题,可向新西兰商务委员会(Commerce Commission)或人权委员会(Human Rights Commission)举报。
刘女士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她其实并不是在意那几纽币。“我们在南岛租车、自驾、住民宿,花的钱远超那几块。让人难受的,是那种被区别对待的感觉。我们花上千纽币来度蜜月,却被这样对待——不是贵,而是不配。
图源:ndragontraile
在社交媒体上,事件被转发近万次,它触及了一个全球旅游的隐形议题——价格公平与文化尊重。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商家可以基于时间、成本、促销设置价格差,但不能基于“种族或语言”。
如果说“阴阳菜单”是营销策略,那它同时也是信任危机的引信。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心理机制——当一些商家默认“中国游客不差钱”,中国游客就是好坑,那种歧视就不再是偶然,而成了结构性偏见。
图源:the press
中国游客并非“冤大头”,他们更在意的是平等被对待的尊严。毕竟,花钱买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旅行体验。
尊重,是双向的。中国游客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懂得维护自身权益;而对世界而言,也该学会一件事:语言不该决定价格,肤色不该定义待遇。
真正的文明,从一份诚实的菜单开始,看来大家以后出去玩都得长个心眼了!
END
作者 | Eva
编辑 | 叶火大
文章参考
lnf.news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欢迎关注我们
一个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的自媒体平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