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正在与“AI杜甫”互动。
成都,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9处、不可移动文物6914处、博物馆201家,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当前,成都正加快推进文博领域的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以科技力量推动文博新体验。
虚实交融 与“李杜”互动吟诗
今年的国庆中秋长假,成都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862.3万人次,较可比口径增长5.3%;其中外地游客1067.6万人次,增长6.4%,入境游客增幅达32%,来自韩国、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及地区的游客数量位居前列。
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成都各大博物馆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在杜甫草堂博物馆,“AI杜甫”智能互动系统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与观众的跨时空诗歌对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位小女孩在互动屏前吟诵道。步入“李白与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展厅,全息投影中的“李杜”正举杯对酌。光影流转间,诗仙的《蜀道难》与诗圣的《登高》诗句如星斗悬空,观众伸手轻触,文字便化作潺潺溪流漫过脚畔。武侯祠博物馆内,定制化的AI打卡神器与小诸葛机器人也广受欢迎,展现出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多元可能。
一键预约 享个性化文化之旅
自2014年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以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场长达10年的“智慧蜕变”。以数字技术为引擎,该馆在文物保护、管理运营与公众服务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为满足不同观众需求,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了大众版、学术版、青少年版和英文版4个版本的网站,让每位访客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化入口”。
成都的各大博物馆还将服务大厅“搬”进微信——通过官方公众号进入微服务平台,观众可享受参观指南、团队预约、语音导览、会员活动、志愿者报名等一站式服务。在这里,每位观众都能享受沉浸式、个性化的文化之旅。
AI建模 让皮影藏品“活”起来
数字技术不仅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解决了非遗保护中的诸多难题。成都博物馆作为皮影艺术的重要守护者,其创新的数字化保护模式尤为引人注目。该馆收藏着世界上数量最庞大、品类最齐全、艺术价值最高的皮影藏品。通过与科技机构合作,成都博物馆运用AI模型,开创性地实现了皮影艺术的数字化重生。这项技术不仅破解了珍贵文物难以长期展出的保护难题,更为皮影艺术的当代创作打开了无限可能。
在成都,科技正在让千年文物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市文博系统正系统推进数字资源开发利用,通过3D建模等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化还原与动态展示;同时赋能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文博“热”起来,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来源:成都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