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网】
保护古城,就是在废墟中仔细搜寻着历史的根脉和文化基因,哪怕是一块陶片、一枚箭头
在陕北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上,窟野河与秃尾河宛如两条蜿蜒的玉带,静静流淌,它们不仅润泽着这片大地,更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陕北文化,见证了无数故事的起承转合。
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恰似那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且饱含深情,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从踏入窟野河畔开始,便被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自此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旅程,而后又沿着岁月的脉络,追随着发展的步伐,迁徙至秃尾河之畔,继续书写着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故事
拂去尘土
初到窟野河畔的神木老城,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漫步在它那古旧却韵味十足的大街小巷。脚下的青石板路,犹如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道裂痕、每一处磨损,似乎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那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静静矗立在时光之中,散发着浓郁的古朴气息。然而,彼时的老城却面临诸多困境,恰似一位暮年的老人,被岁月侵蚀得伤痕累累。
面对这一切,犹如接过了守护老城薪火的接力棒,决心成为老城的守护者,为它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于是,开始精心谋划老城保护和改造的蓝图,每一个决策、每一项规划,都像是在为老城的未来绘制一幅细腻且充满希望的画卷。
石峁博物馆展出的骨针
随着保护与改造工作的逐步推进,老城仿佛一位沉睡已久的佳人,渐渐苏醒过来。如今,漫步在老城的街巷,能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氛围。古老的四合院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脉络中,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韵味;热闹的市集里,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修缮后的街道宽敞整洁,仿佛是老城崭新的丝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此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配合城投公司打通镇区的断头路,为破解这些难点、堵点,一次次深入民居,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周末节假日,终于在持久的努力下达成协议。
站在凯歌楼上,极目远眺,心中满是感慨。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如今再次成为老城的中心,见证着它的重生。这一切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是为了传承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让后人能够继续聆听老城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让窟野河所滋养的这一方文化土壤,永远肥沃且充满生机。
撩开面纱
踏上秃尾河畔的高家堡古城,这座有着58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堡,曾经是长城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依傍着秃尾河,曾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人文交融,然而岁月的变迁却让它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古城的轮廓依旧,却难掩落寞之情,好似一位被遗忘的老者,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辉煌。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古城仿佛失去了灵魂,变得寂静无声;建筑的破败,如同一道道伤痕,铭刻在它的身上;曾经热闹非凡的景区,如今也门可罗雀,杂草丛生,往昔的繁华仿佛只是一场遥远的旧梦。
高家堡古城的辉煌不应被时间掩埋,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值得被更多的人知晓与铭记。穿梭于各个部门之间,为古城的发展争取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终于,一系列的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展开。跨越秃尾河和永利河的大桥、古镇西过境线的建设,如同为古城打通了任督二脉,让它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秃尾河的水仿佛再次流动起了生机与活力;古城墙、古建筑和街巷的修复工程,精心雕琢着每一处细节,让古城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貌,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影视基地的成功打造,吸引了众多剧组的目光,一时间,古城内星光熠熠,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取景地,也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座美丽的古城,秃尾河的故事也随着影视作品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万佛洞、兴武山、叠翠山、龙泉寺等景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让大自然的美景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游客们在这里既能领略到自然风光的壮丽,又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改造装饰后的文化馆,如同一座文化的灯塔,照亮了古城的文化天空,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名镇志—高家堡镇志》的编纂,更是为古城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让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位于秃尾河东岸的高家堡古城
古城的石板路,承载着无数的足迹和故事,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去的繁华,而秃尾河的潺潺流水声仿佛是它们的背景音乐,共同诉说着古城的故事;明清建筑的飞檐斗拱,精雕细琢,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们见证了古城的兴衰荣辱,也倒映在秃尾河的波光之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古城八景,如诗如画,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让人流连忘返,而秃尾河就像是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这些美景,使其更具韵味。漫步在古城内,传统的美食香气四溢,那一碗碗绿豆凉粉、土炉月饼,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古城独特的味觉记忆,让人回味无穷,也成了秃尾河文化滋养下的独特风情。希望每一位来到高家堡古城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这座古镇的温暖与魅力,让它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让秃尾河所孕育的这一份边塞风情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石峁遗址,坐落在秃尾河附近的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隐藏着4300多年前的文明密码。第一次踏上这片遗址时,眼前的景象既让我震撼。巨大的石头城墙,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旧傲然挺立,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秃尾河或许也见证了这座远古城池的兴衰变迁,默默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先民智慧的土地。然而,这里的条件却十分艰苦,交通不便如同一条无形的枷锁,阻碍着遗址的发展;考古工作进展缓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遗址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仿佛一位身患重病的老者,急需救治;可展示给外界的内容有限,使得这座伟大的遗址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无法完全展现出它的璀璨光芒。
投身于遗址的各项工作中,全力推动皇城大道的修筑,让通往遗址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也让秃尾河与外界有了更便捷的连接通道;精心打造外城东门遗址保护、展示棚,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让秃尾河畔的这一远古文明得以展现在世人眼前;用心编制石峁遗址发掘保护利用的方案,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凝聚着大家对遗址的尊重与热爱。
随着工作的深入,石峁遗址逐渐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口簧、陶鹰、骨笛、陶瓦、壁画、布块、骨针、石雕、贵族墓等重要遗物的相继出土,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探索远古文明的道路。这些遗物不仅展示了石峁先民的高超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皇城台、大台基遗迹先后被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让石峁遗址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峁遗址的价值,我们积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石峁文明的奥秘。《石峁》杂志的创办,如同一扇打开的窗户,向外界传递着石峁的声音;《石峁遗址志》《石峁玉器》《玉出石峁》等书刊的出版,更是为人们深入研究石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今,石峁遗址已日渐成为溯源中华起源、追寻文明前夜的打卡之地,它就像一座历史的灯塔,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也让秃尾河因孕育了如此伟大的远古文明而更具文化底蕴。
留住忠勇
杨家城,那是一座充满英雄气息的古城,杨家将的忠勇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它同样依偎在窟野河之畔,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座古城历经岁月的侵蚀,已变得残破不堪,许多历史遗迹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仿佛一位伤痕累累的英雄,急需去守护、去修复,让其重现昔日的荣光。
加快以古城墙为重点的考古发掘工作,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淘金,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每一个可能的线索。在废墟中,仔细搜寻着历史的根脉和文化基因,哪怕是一块陶片、一枚箭头,都视为珍宝。通过不懈地努力,逐渐还原了古城的部分原貌,烽火台、英雄群雕、神松广场、五指柏景观、古井、古栈道、将军祠、展览馆、步道、牌坊、游客服务中心等建筑一一重现,勾勒出了一座英雄之城的轮廓,让窟野河畔的这片土地再次充满了英雄的豪迈之气。
石峁遗址皇城台 新华社/供图
我们积极创作杨家将演艺作品,开展一系列民俗活动,让杨家将的故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情景剧《千古杨家将》《忠勇杨家鼓》《往事越千年》《麟州情》、武术《杨家枪》、5D动感影像等演绎作品的亮相,如同一颗颗文化的火种,点燃了人们对杨家将文化的热情。
在杨家城的工作过程中,常常被杨家将的精神所震撼。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惜舍生忘死,这种忠诚和勇敢,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如同窟野河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站在杨家城的土地上,仿佛看到杨业率领杨家军奋勇杀敌的场景,他们的身影如同巍峨的高山,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在这四座历史遗迹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每一座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伟大的精神。而这两条河流就像是它们的母亲,默默地孕育、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成为陕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