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历史文化名城共同面临的挑战。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市姑苏区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以一系列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活力与魅力。当地所坚持的“人城共生、系统发展”理念,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描绘了新蓝图,同时也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 “中国方案”。
保护历史文脉,传承千年记忆
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犹如一条贯穿时空的丝带,将过去与当代紧紧相连。近年来,姑苏区在古城保护中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古城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不仅停留在建筑修缮层面,更注重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姑苏区持续推进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包含建筑保护修缮、历史风貌修复、周边环境改善等六大类54个子项目。肖家巷、丁香巷等11条街巷即将焕新,让整个街区更加富有烟火气、文化味。
前不久,上海三联书店平江路店的入驻为古街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气息。书店由两栋办公楼改造而成,融合了图书文创销售、咖啡餐饮、非遗展示等多种业态。天台音乐会、读书会等活动,吸引了古城文艺青年,让当代书香与传统古巷的韵味交织。
漫步平江路,青石板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每一处景致都彰显着苏州人独有的“福气”。街区内,摇一把苏扇,听一曲评弹,吴侬软语在耳畔回荡;品一杯绿茶,坐一回手摇船,在漫游中感受街巷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是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更是居民眼中充满烟火气的家园。街坊邻里间,传承着数百年的生活习俗,苏州人独有的温婉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有福气的生活底色。
与平江路相似,姑苏区32号街坊的保护更新项目同样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微更新”方式,昆剧传习所“南昆录”、苏钟文化展示馆等文化项目相继落地。昆剧传习所所在的江苏按察使署旧址,分为南北两进花厅和一处庭院,占地281平方米。未来的庭院将成为戏曲研学、非遗体验的多元空间,而北花厅内的仿古戏台将回荡起水磨调的清音。
如今,阊门片区城市更新工作也紧密围绕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展开。作为苏州古城的重要门户,阊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在初步的规划方案中,姑苏区以 “五龙汇阊门・青年聚姑苏”为总体定位,将深入挖掘阊门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该区域的全面焕新。
推动城市更新,构建多元共生空间
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姑苏区以系统发展思维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构建了多元共生的城市空间。十全街的综合更新提升项目,是姑苏区城市更新的典范。
据了解,十全街曾经“人车争路、商居混行”,是典型的老旧街区。去年,十全街启动了共生型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计划,通过小微更新改造,街区面貌焕然一新。负责项目实施的苏州万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明介绍,原来十全街两侧人行道很窄,最窄处不到30厘米,走路的市民常常被迫走上行车道,存在安全隐患;商家对于这样的人行道也是颇有怨言。人行道窄了,顾客就不会停留,商家留不住客,影响生意。
基于市民与商家的共同需求,当地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取消了南侧的非机动车道,变成步行区。段明介绍,针对周末节假日等客流高峰,十全街实行西向东单向通行。精细化的交通管理,既保障了日常上学、上班的出行需求,又最大限度保障了周末节假日游客的出行空间。
如今,十全街的环境与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周末客流峰值较改造前激增3倍,日均人流量突破5万人次。特色餐饮、文创零售、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增幅超过50%。各式精致小店扮靓了十全街的街景,他们也因街区焕新而获益。
何晴早在2007年就在十全街一河之隔的吴衙场开咖啡店。十多年来,她见证了十全街的焕新改变。“原来都是老房子,比较破旧,来这里玩的人也不多。”何晴说,她的小店装修设计与整个街区融为一体,如今街区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大量市民与游客。她的咖啡店客流量比之前增加了30%。十全街与乌鹊桥路口的一家面包店,经此次改造后一下子火出了圈。“我们原来只有一楼,现在二楼被我们打造成一个融入街区的花园露台,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拍照打卡。”面包店店长闫雪说,去年改造后,店内的客流与营业额均翻了倍。
“十全街的改造,在没有破坏原有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微改造、微更新,打造了多元共治、多元共生的公共空间,让居民满意,商户满意、游客满意。”段明说。
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人城和谐共生
姑苏区的古城保护与更新,始终以“人”为核心,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
在十全街的改造中,“无感施工”成为一大亮点。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施工团队采用全封闭切割棚和水雾降尘系统,最大限度降低噪音和粉尘污染。同时,施工方坚持白天不影响交通,晚上不产生噪音的原则。
与此同时,姑苏区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充分听取居民、商户的意见和建议,让更新项目更贴近民心、更合民意。在十全街改造前期,当地拉起了一个商户、居民和规划、施工、管理人员的微信群。前期充分征求商户和居民的意见,进行规划改造。如今这个群依然活跃,成为商户居民与管理者沟通的良好平台。“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姑苏区双塔街道综合处副处长季赵量说。
古城如何保护、街区如何焕新?人民说了算。这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更是为整座古城提升了魅力值。近年来,苏州街头的新潮小店越来越多,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优秀主理人纷纷扎根苏州古城。他们的加入,也为古城保护与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前不久,市资规部门邀请艺术家、优秀主理人、规划师等代表对阊门地区进行“城市体检”。他们通过专业、多元的视角,检视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更新改造中的问题并提出改造建议。对于阊门地区,当地希望从年轻人和艺术家的视角,以场景思维和“镜头里的世界”,对阊门片区进行体检,希望得到更多吸引年轻人、展现阊门历史文化风貌的真知灼见,以供后续规划建设管理参考。
古城焕新,吸引人、留住人。人们扎根在这片土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古城在保护中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这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正在持续为苏州古城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古城保护机制,探索古城保护“中国方案”
姑苏区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和完善政策体系,为古城保护更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姑苏区古保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一方面形成了从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到城市更新规划再到重点片区规划的多层级、系统化的规划体系,同时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保护区、姑苏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四五”规划》,保障古城保护更新工作稳步推进。
正在进行的阊门片区更新工作就充分体现了规划引领的重要性。项目相关负责人张聪聪介绍,虽然阊门片区的初步规划方案已经有了,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精细化地去审视,比如辖区内有不少古建控保,如何在保持历史文脉与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去更新、活化利用,需要慢工出细活。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更新的协调共进。
姑苏区的古城保护与更新实践,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也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姑苏区的实践更加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通过“绣花功夫”式的微更新,让历史建筑在保留原真性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更新效果。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介绍,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在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而姑苏区的实践,以其独特的“人城共生、系统发展”理念,为全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姑苏区古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人城共生、系统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推动古城保护与更新向纵深发展,为全球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这座千年古城,必将在保护与创新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姑苏发布出品
来源丨环球网
编辑丨可可
点亮+!
马上分享小伙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