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潋滟,湖山相映。在乌沙河与赣江交汇处,我市打造了一座占地约2平方公里、以“观山、游湖、赏鸟”为特色的公共场地——鱼目山公园,为南昌城北片区注入盎然生机。然而谁能想到,这片540亩的广阔水域,曾一度面临水质不佳、水体有待进化的困扰。为此,记者采访了作为规划设计单位的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城规总院集团),探析其如何通过一场“生态手术”,绘就出一幅和谐的生动画卷。
“我们通过‘清淤、引水、复绿、通路、营景、联动’六大核心举措,对区域进行了系统性的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方、市城规总院集团建筑与园林设计院副院长陈金亮介绍道。其中,对孔目湖的全面清淤是基础,引入活水、联通上下游四湖是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广泛运用了海绵城市理念,巧妙地布置了湿塘、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一系列“会呼吸”的过滤净水设施,如同为湖水装上了天然的“净水器”,确保了水体的长治久清。
“这里的变化真是焕然一新。”市民李荣昌感慨地说,“有了这个公园,出门是风景,舒心又省心,真是休闲好去处。”
鱼目山公园得以获得市民高度评价,除了一湖清水,还得益于规划设计者的科学布局。因为,在这片土地上精心绘制了“四道、三桥”的游览骨架,让游客能够从多维度、多视角领略公园之美。
据介绍,“四道”各具风情:滨河观鸟绿道沿乌沙河蜿蜒,是鸟类观察和静心漫步的理想之所;环湖观山步道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健步走和摄影打卡的热门路线;亲水休闲堤道让游人能与湖水亲密接触,感受习习凉风;山林体验便道则深入茂密林间,串联起山体上的旧工业油库遗址,在自然野趣中注入一抹独特的工业文化记忆,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对话感。
“三桥”点缀成景:曰修桥、文渊桥、太子庙桥这三座风格各异的景观桥梁,不仅是连接南北、贯通环线的交通枢纽,其本身也成为了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它们横跨碧波之上,与周边的山水林木相映成趣,共同构筑了一幅“南北联通、环山环水、城景交融”的立体游览网络。
“四道、三桥是基础保障,更需要的是匠心独具。”陈金亮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多样的生态基底,公园被科学地划分为四个特色鲜明的景观功能区,确保游客在任何季节到访,都能有独特的体验。”
记者了解到,细过细致划分,滨河湿地区以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为核心,精心打造的观鸟绿道让人们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山林体验区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山林树木的同时,通过步道巧妙连接历史油库建筑,打造出集科普、怀旧与探险于一体的独特文化体验空间。湖泊观光区是公园的水景精华所在,经过净化的湖体水系宛如明镜,环湖步道与多个观湖平台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亲水与观景视角。林草休闲区则呈现出大气开阔的疏林草地景观,是家庭露营、儿童嬉戏、举办户外活动的天然草坪客厅。
“从规划设计角度看,鱼目山公园的意义远超一个单一公园的建设。它标志着我市赣江西岸的生态格局得到了关键性的完善与提升。公园的绿道系统与赣江市民公园五期无缝串联,形成了一个更大的休闲绿环。通过乌沙河绿道向南延伸,鱼目山公园将与投书浦公园、红谷滩樱花园、马兰圩湿地公园等节点连珠成串。”陈金亮告诉记者。
鱼目山公园的设计实施,
是打造贯穿城市、功能多样、
城景交融的“生态廊道”的生动实践,
对于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具有现实意义,
将为我市持续加快更加绿色、宜居、可持续的发展步伐
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