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前两年这个新闻你可能也刷到过,看得人心脏跟着揪紧,最后又忍不住松了口气——一位70岁的老爷子,开着自己改装的大通V90房车,独自去云南普洱寻秋,结果在一段山路上没把握住,车子“噌”地冲下了100多米的山崖!房车当场撞得稀烂,可老爷子居然奇迹般活了下来,这事儿连当地村民都直叹“邪门”:“这地方3年出了好几回事故,连一家五口的车都掉下去过,没一个能回来的,老爷子是头一个命硬的!”
后来问起缘由,才知道是“路况不熟”惹的祸:那段路先是笔直的上山陡坡,等爬到山顶,眼前突然变成急转弯下坡,老爷子冲坡时车速没控制住,到了坡顶想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万幸老爷子脑子够清醒,没慌着猛打方向盘——他知道一猛打,车准会横着滚下山崖,那样就彻底没救了。瞅见山崖边长满矮茶树,他索性朝着茶树丛开,盼着茶树能挡一挡,虽说最后茶树没拦住车,但好歹缓冲了冲击力,让他捡回一条命。
这事儿给所有自驾游的人敲了个响警钟:别觉得自己开车十几年就“啥路都能应付”,尤其是去云南、川藏这种多山多险的地方,路况复杂得超出想象。经常跑户外的“床车老玩家”罗老师,走南闯北十几年,见过太多因为“不会应对路况”栽跟头的人,我总结的这些“避坑技巧”,今天咱掰开揉碎了说,不管你开房车、家用车还是床车,记牢了能少走很多弯路,甚至能救命!
一、这些“坑人路况”最常见,应对错了就危险
咱先说说自驾游最容易遇到的8种复杂路况,每种都有“保命操作”,别等遇到了再手忙脚乱。
1. 沙地路面:陷车别猛踩油门,填石头比“硬冲”管用
图片来源网络
去沙漠边缘、戈壁或者未开发的景区,很容易遇上松松软软的沙地。车子一进去就容易“陷坑”,这时候千万别慌着猛踩油门——越踩车轮陷得越深,最后可能连底盘都托在沙上,更难出来。
正确的做法是:先下车把轮胎前面的浮沙清干净,再找点树枝、碎石子填在轮胎底下,增加摩擦力;要是车轮打滑特别厉害,还能把轮胎放点儿气(别放太多,不然容易爆胎),让轮胎和沙子的接触面积变大,慢慢给油就能脱困。不常走沙地的朋友,车上备一套“脱困板”,往轮胎底下一垫,基本都能出来;要是总跑这种地方,装个电动绞盘,陷车了能自己把车拉出来,省得求别人。
2. 冰雪路面:别急刹别夜开,防滑链是“救命绳”
图片来源网络
冬天去北方或者高海拔地区,冰雪路面简直是“隐形杀手”——看着路面光溜溜的,其实抓地力特别差,稍微不注意就会侧滑。
走冰雪路就记住“三不三要”:不急刹车(踩刹车要轻踩慢放,不然车会甩尾)、不急打方向(转弯要慢,方向盘慢慢转)、不赶夜路(晚上视线差,更难判断路面结冰情况);要提前预判(看天气预报有雪就备防滑链)、要保持远距(安全距离比平时多一倍,万一前面车停了,你有时间反应)、要慢车速(平时开60,冰雪路就开30以内,别跟人抢道)。去年有个车友在长白山没装防滑链,车滑到沟里,最后花了两千块才拖出来,这钱花得太冤枉。
3. 积水路面:流动的水别硬闯,山间积水先下车看
图片来源网络
下雨后遇到积水路段,别一看水不深就猛冲,这里面藏着“坑”。
先看水动不动:要是水是静止的,没没过轮胎一半,慢慢开过去就行(别快,快了会溅水进发动机,容易熄火);要是水在流动,就得小心了——底下可能有被冲垮的坑,或者路面陷下去了,不了解情况就绕路,别硬闯。特别是在山间公路,洪涝季节的时候,一定要下车看看:找根棍子探探水深,看看水底是不是硬实,不然车开到中间熄火,再遇上山上冲下来的山洪,连人带车都可能被卷走,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4. 泥泞路面:侧滑别反打方向,选“硬路”比“绕路”强
乡村小路、雨后的山路,经常满是泥泞。车轮一上去就容易空转,甚至侧滑,这时候别慌。
选路的时候就挑“硬的地方走”——比如路边有草的地方、看着路面颜色深(说明硬)的地方,别往那种稀泥没过脚踝的地方开。实在躲不开泥泞路段,就慢点开,别猛加速、别急转弯。要是真侧滑了,记住:别往反方向打方向盘!比如车尾往左边滑,你就轻轻往左打一点方向,慢慢把车调正,一反打反而会让车打转,更危险。陷泥里了也别慌,跟沙地一样,清干净轮胎上的泥,填点干草、石头,再慢慢给油就行。
5. 塌方堵车路段:别插队别乱下车,备点“能量粮”
图片来源网络
像川藏线、滇藏线这些热门路线,经常因为塌方堵车,路被砸断了,只能单边放行。这时候别着急插队,安安静静等就行——越插队越乱,反而堵得更久。
车上一定要备点巧克力、能量棒、矿泉水,高海拔地方堵车,别随便下车乱走,容易缺氧;要是堵得久,也别一直开着空调,开窗通通风,省得一氧化碳中毒。我去年在川藏线堵了4个小时,全靠车上的能量棒扛着,所以他每次出门,后备箱都少不了这些“应急粮”。
6. 乡村公路:防“小摩托”防“坑”,提前减速别大意
乡村公路看着简单,其实“陷阱”多:路面窄(有的地方只能过一辆车)、坑坑洼洼(没修过的路全是石头坑)、还没交通标志,最吓人的是“突然窜出来的东西”。
开的时候要“眼观六路”:盯着路面有没有坑,老远就减速绕过去;看到对面有来车,提前找宽点的地方避让(别等快到跟前了才让,容易慌);还要留神路边的农家车——比如三轮车、电动车,还有小孩开的摩托车(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山路,开摩托车的小孩太多了),这些“小摩托”没安全意识,开得飞快,过弯道的时候一定要慢,说不定就从拐角窜出来了。
7. 山间弯路:提前减速靠外侧,防“盲区来车”防落石
图片来源网络
大爷出事的路段,就有“山间弯路”的问题——弯道急、视线差,还跟陡坡连在一起,特别危险。
走山间弯路,记住“三个提前”:提前减速(进弯前100米就把速度降下来,别等快到弯口了才踩刹车,惯性大容易冲出去)、提前鸣笛(按两下喇叭,告诉对面“我要过弯了”,万一有车藏在盲区里,人家也能有准备)、提前靠外侧(开的时候尽量靠路面外侧走,这样能看得更清楚对面有没有来车,也能给对面车留足空间)。另外,还要看山上有没有落石——要是路面有碎石,或者有“落石危险”的标志,就停车看看,确认安全再走,别硬冲。
8. 陡坡路段:下坡别靠刹车,“发动机制动”才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
大爷出事的核心原因,就是“陡坡+急转弯”没应对好——上山时冲得太快,到顶才发现是下坡急弯,刹车来不及了。
走陡坡有技巧:上山的时候提前加速,保持足够的动力(别到半坡没力气了,容易后溜);下山的时候最关键,别一直踩刹车!踩久了刹车会发热失灵,这时候要“用发动机制动”——手动挡的车挂2档或3档,自动挡的车挂L档(低速档),让发动机的阻力帮着减速,别光靠刹车。要是遇到像大爷那样的“上坡接下坡急弯”,上山的时候就别开太快,到坡顶前就减速,慢慢探着过弯,别等看到弯道了才慌。
二、5个“保命提醒”,比啥路况技巧都重要
除了应对具体路况,我还特别强调5个“底线安全点”,不管走啥路,都得记牢:
1. 出车前必查车:刹车、轮胎、转向灯、防冻液这些关键地方,一定要检查。特别是轮胎,胎纹浅了就别去山区——抓地力不够,容易打滑。去年有个车友没查刹车,在陡坡上刹车失灵,幸好撞在树上才没掉下山,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2. 提前查路况天气:别“盲开”!出发前用导航查实时路况,看看有没有封路、塌方;再看天气预报,要是有大雨、暴雪,就别去山区、高原,等天气好了再走。大爷要是提前知道那段路是“陡坡接急弯”,肯定会减速,也不会出事。
3. 别疲劳驾驶:开2个小时就停服务区歇10分钟,喝口水、活动活动。年纪大的朋友精力没那么足,更得歇够,别想着“再开一段就到了”——疲劳的时候反应慢,遇到突发情况根本来不及应对。
4. 备齐应急工具:千斤顶、备胎、手电筒、急救包、脱困板、防滑链,一样都别少。罗老师的车里还备了“求救哨子”,万一车掉沟里没信号,吹哨子能让别人听见。这些工具平时用不上,关键时候能救命。
5. 跟家人报行程:特别是独自自驾游的,每天跟家人说下自己在哪、接下来要去哪。要是真出了问题,家人能及时报警,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找。大爷这次是幸运,要是没人知道他的路线,救援都不好找。
最后说句心里话
自驾游本来是件开心的事——开着车,看沿途的风景,吃当地的美食,多惬意。可要是因为“不了解路况”“没掌握技巧”出了危险,再美的风景也没机会看了。那位70岁的大爷是幸运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运气,之前在同一个地方出事的人,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不管你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跑了十几年的老司机,下次再去自驾游,特别是去云南、川藏这种路况复杂的地方,一定要把这些技巧记牢,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毕竟,只有平平安安的,才能好好享受路上的每一处风景,才能带着满满的回忆回家,对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