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玄中寺是一个念想。2019年去日本京都的知恩院,那是日本净土宗的大本山。而他们尊崇的祖庭是交城的玄中寺。但玄中寺没去过。 玄中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玄中寺的停车场有意思,离寺有700-800米的地方有一个门岗,拉着栏杆,有人看守,前面有一个不小的停车场。车不多的时候,可以进去。到石壁山的山坳里,有玄中寺的牌坊,前面也有片平地可以停车。
进牌坊不远,在寺下面还有一个停车场,一般游客都把车停在这里。这玄中寺开放时间挺抠门,殿堂每日10:40-13:00为午休时间,下午四点就不让参观了。
停完车爬个20多米到高台上,上面是玄中寺山门。
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于承明元年(476)落成。后净土宗三祖昙鸾、道绰、善导先后驻锡玄中寺。历史上历经毁建,元贞元年(1295)寺院到比较兴盛的时候,所属下院40余处,遍布山西省内外。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三十八年(1949),遭附近村民抬走寺院铁钟、毁了大小铁佛200余尊、小铁钟、铁塔、铁狮子、铁磐等。拆去庙内木料。庙基本毁了。 49年以后,玄中寺得以复兴。屡经修缮,修筑了简易公路。到文革期间,寺院损失惨重。79年以后经国家7次拨巨款,又重新扩建,建成四级公路。现为七批国保。
天王殿也是玄中寺的山门,单檐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修建。但门锁着,进不去。
天王殿两侧的钟鼓楼好高,有十多米,就像是碉楼,创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这么高看来是不是有防御功能。
院里左右各有一个碑亭。
右边碑亭里为“甘露无碍义坛”。唐贞元十二年(796)玄中寺修建戒坛,天降甘露于寺。为纪念这次祥瑞事件,河东节度使、太原尹李说进《甘露表》于朝廷。唐德宗李适赐名“甘露无碍义坛”。从此,玄中寺的甘露义坛与西都长安的灵感坛以及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为唐代三大戒坛。碑初刻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由礼部尚书李逢吉撰写碑文。元至顺三年(1332)因“岁久石破,文字将泯”而重刻。
左边是 “铁弥勒像颂碑”,刻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是太原府参军房璘妻渤海高氏所书,故亦称“高氏碑”,后毁于火。金代玄中寺住持元钊法师重刻。它是玄中寺现存石碑中的精华之一。除其内容外,本身也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宋代家欧阳修曾来观赏,并拓此碑。他在《金石记》中记载:“余入晋中拓得高氏碑二通,宛然二王书法”.对此碑推崇备至。历代文人士大夫也对此碑给予高度评价。渤海高氏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女书法家之一。
大雄宝殿是1955政府拨款重建。殿阔五间,内供明代木刻立像为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主要供奉的佛像之一。大殿三面墙上悬挂着明代的十六幅尊者画像,三面墙的木柜上同时供着十八尊石雕罗汉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
大雄宝殿后面是西方圣境。
一层是祖师殿,佛龛内端坐中国佛教净土宗三位祖师铜像。后面三幅画像是1957年日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净土真宗本愿寺、大谷派分别绘制供奉的。
那知恩院在日本京都,我2019年去过这是当时拍的山门和大殿的照片。
日本京都知恩院,日本净土宗大本山
日本京都知恩院大殿
祖师殿两壁墙上都是绘画,
这一幅有意思,看那上面云中的应该是交城近代出的大人物。
殿之东西碑廊,藏有历代碑刻数21通,但我去的时候关门了,只能隔着玻璃看了看。其中最为著名者当数元代“八思巴文圣旨碑”,碑文分别用八思巴文与汉文两种文字镌刻“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3)忽必烈颁发保护玄中寺圣旨”。 此外还有唐长庆三年(823年)的《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记载了玄中寺创建始末和特赐田庄的情况。
七佛殿在二层,规制宏敞,殿内七尊明代金装大佛。左右两侧藏经柜藏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大藏经》,共计541函,5048卷,为镇寺之宝。西边的地藏殿绘画也不少,是近年根据《地藏菩薩本愿经》等经典內容绘制,据说下了不小功夫。
西方圣境往上是千佛阁,位于寺庙最高处。
阁内迎面金装弥陀佛位居正中,结跏趺坐于金色莲花之上,佛像高1.7米,乃檀木雕造,两侧佛龛内有千尊黄杨木雕立佛,精雕细琢,身态各异。
站在这里可以看见,寺整个在一个山坳里,对面是进来看见的那大岩壁。是否就是称石壁山。
这是寺内的几座墓塔。另外,寺东南山顶有宋代秋容白塔,高约12米,为楼阁式三层砖塔,平面八角形。现存南北两座塔院的墓塔共60余座,其中南塔院有金代——清代的30座;北塔院元至今30座。 塔院中的墓塔以幢式石塔为主,精品包括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的胜闲大师塔及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安吉祥灵塔等,石塔雕工精细,保存完好。但我时间不足,没有去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