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南宋时期水准一流的山水游记——陆游的 《入蜀记·过巫山凝真观》(节选)。
《入蜀记》是陆游赴任夔州通判途中创作的日记体游记,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它不仅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珍贵的地理历史文献。其中关于巫山巫峡的描写,尤为精彩,将考据、写景、抒情、怀古完美地熔于一炉,充分体现了南宋文人深厚的学养与细腻的审美。
---
《入蜀记·过巫山凝真观》节选解析
【宋】陆游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乌幸胙馀”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黮暗,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
---
生僻字注音
· 谒 (yè): 拜见。
· 祝史 (zhù shǐ): 祠庙中主持祭祀的人。
· 纤翳 (xiān yì): 微小的云雾遮蔽。
· 夔州 (kuí zhōu): 地名。
· 胙馀 (zuò yú): 祭祀后的酒肉。
· 乾道 (qián dào): 宋孝宗年号。
· 黮暗 (dàn àn): 黑暗。
· 颇应 (pō yìng): 很灵验。
---
现代文翻译与深度解析
第一段:点明地点,引出神女传说
· 原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 翻译:(十月)二十三日,经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这位真人,就是世间所说的巫山神女。
· 深析:开篇简洁,直接交代行程。点出“巫山神女”,立刻为接下来的山水描写注入了深厚的神话色彩与文化底蕴。现实中的游览与古老的传说就此交织。
第二段:描绘山势,聚焦神女峰(写景与考据的结合)
· 原文:祠正对巫山...亦可异也。
· 翻译: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直入云霄,山脚笔直地插入江水中。评论的人认为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样奇伟的景象。但是十二座山峰不能全部看见,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里,只有神女峰最为纤巧秀丽、奇峭动人,确实适宜作为仙子的化身。祠庙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八月十五月明之夜,常常有音乐声在峰顶来回飘荡,山中的猿猴都跟着鸣叫,直到天亮才渐渐停止。”庙的后方,半山腰上有一个石坛,平坦空旷。传说:“夏朝的大禹在这里遇见神女,神女向他传授了符书。”在石坛上观看十二峰,宛如屏风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四周环顾没有一点云雾;唯独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像鸾凤和白鹤一样飞翔舞蹈、徘徊缭绕,很久都不散去,也算是奇异的现象。
· 深析:此段是全文核心,展现了陆游作为学者与诗人的双重才华。
1. 宏观气势:“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巫山顶天立地、扎根于江的雄奇姿态。并以泰山等名山作比,突出其独一无二的“奇”。
2. 微观特写:在众多山峰中,独写“纤丽奇峭”的神女峰。“纤丽”与“奇峭” 本是对立的特质,却和谐地融于一峰,精准地抓住了其不同于他山的阴柔秀美与阳刚险峻并存的特点。
3. 引述传说:通过祝史之口,转述“丝竹之音,山猿皆鸣”的传说,为景物蒙上一层空灵、神秘的仙气,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
4. 历史考据:提及“夏禹见神女”的石坛,将眼前之景与上古历史传说相连,增加了时间的纵深。
5. 亲眼所见:最后,在“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的澄澈背景下,独有神女峰“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这一笔是点睛之笔,它既是实景描写,又与神女的仙子身份暗合,虚实相生,将“奇”与“异”推向了高潮,令人浮想联翩。
第三段:乌去巢空的今昔之叹(历史的沧桑感)
· 原文:祠旧有乌数百...不知其故。
· 翻译:祠庙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来送往客船。自从唐代夔州刺史李贻的诗中就已经说“群乌幸胙馀”了。到了近年的乾道元年,乌鸦忽然不来了,如今一只也见不到,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 深析:此段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长。由眼前“绝无一乌”的冷清,联想到唐代诗中“群乌幸胙馀”的热闹,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这种物候人事的变迁,流露出作者一种淡淡的物是人非、盛世不再的沧桑之感。这不仅是游记,更是一则关于时间与变化的哲学小品,体现了南宋文人普遍存在的、对历史兴衰的敏感。
第四段:清水洞的幽深与灵验(现实的补笔)
· 原文:泊清水洞...颇应。
· 翻译:将船停泊在清水洞。洞非常深,后门从山后穿出,但是里面一片黑暗,水流其中,很少有人能进去。干旱之年在此求雨,很是灵验。
· 深析:结尾补充一笔清水洞,写其“黮暗”、“鲜能入”的幽深神秘,以及“祈雨颇应”的民间信仰,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巫山地区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
---
总结与升华:其“一流”水准何在?
1. 学者之文与诗人之笔的融合:陆游以史学家的严谨进行地理考据和传说引证,又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山川的神韵(如“白云如鸾鹤”)。这使得文章既有知识的厚度,又有艺术的空灵。
2. 多维度、立体化的景观构建:他不仅写山之形(高、奇、峭),更写山之神(仙气、灵异);不仅写眼前之景,更写耳闻之传说与历史之记忆。他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集自然奇观、神话传说、历史变迁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立体巫山。
3. 含蓄深沉的历史感怀:文中关于群乌绝迹的记述,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融入了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敏锐感知和深沉慨叹。这种将个人游历与历史兴衰感相结合的写法,赋予了山水游记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南宋游记的一大特色。
《入蜀记》的这段文字,堪称南宋山水游记的典范。它告诉我们,一次完美的“游”,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时间上的回溯与文化上的寻根。陆游笔下的巫山,因此成为一座永远矗立在中国文学与文化史上的丰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