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总行程第13天,进疆第10天。
我们已经踏上返程,但没忘记拜访英雄之城——巴里坤。
巴里坤是隶属于哈密的一个县,位于天山北麓,堪称北疆锁钥。这里充分享受着雪水的滋润,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与伊犁的环境极为相似,只是天空没有那么通透。
草原深处,天山脚下,巴里坤城到了。跟所有的新疆城市一样,巴里坤也不大,但很精致。在我们找饭馆的功夫,已经转了半个县城。
此时已是中午,找了一家丸子汤馆用餐。刚站到门口,里面静悄悄的,还以为没营业,进去后才发现坐满了人。每位顾客都在安静地用餐,没有一丝声音,连餐具的碰撞声也没有。用完了餐静悄悄地付款、离开,连脚步声也听不见。没上餐的顾客在安静地等待,没有一点猴急的样子。习惯了饭馆里的高声喧哗,我们一时无措,不由得压低声音,放缓脚步。不知道是不是13年的围困和坚守造就了巴里坤的淡定。
巴里坤城里的各种标识牌都指向古城墙,这是巴里坤人民的骄傲。在南门承恩门,有一座策马扬鞭的塑像,初以为是何琯,近前看了才知道是岳钟琪。这位三朝元老于1729年(雍正7年)带绿营兵从四川入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在此驻军。后来人口不断聚集,军营发展成了城市,有了巴里坤城。135年后,又有了何琯的拼死守城的壮举。
古城墙依旧矗立,厚实的红土已经斑斑驳驳,上面密密麻麻的弹坑仍清晰可见,记录着当时战事的惨烈。县城仍套合着古城原址建设,但古城墙被完整地保护下来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又得到修复。巴里坤人很有情怀。古城墙轮廓很完整,汉城满城东西对望,虽然在楼房的映衬下看上去不再那么巍峨,但他依旧顽强地保卫着这座城市。城内还有何琯纪念馆,来不及拜谒了,遥祝英雄在天之灵,永远守护巴里坤人民。
南行到哈密,转头向东上连霍高速。不久过了玉门、阳关,进入河西走廊。走上这条长达1000公里的走廊,穿越了2000多年的时空。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我们渐次路过河西四郡。汉武帝刘彻命名的四座城镇,2000多年未曾改名。张骞、班超从这里走出去探索遥远的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基础;卫青、霍去病在这里却匈奴三百余里,让广袤的西域成为中国领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高仙芝、左宗棠、刘锦棠从这里西出阳关,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玄奘大师从这里奔赴印度,取回佛教真经。
9月29日,顺利返郑,凡十六天,行程一万公里。
即将发文之日,得知巴里坤县原文旅局局长蒋晓亮率领一支骆驼队重走丝绸之路。这支特别的队伍有来自4个民族20余人。他们带着3匹马、33峰骆驼,8月22日从巴里坤出发,徒步3000公里,预计12月上旬抵达河南洛阳。目前尚在路途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