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是记者随行的由北大荒旅行社组织的黑龙江兵团战友江西三山行团队游览观光的第二座江西名山。2025年10月17日9:40,江西行团队在领队李伯英、耿和平与导游汪妹剑的带领下,刘雍师傅驾驶的大巴车从大觉山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龙虎山风景区。
龙虎山风光(摄影:冯赣勇)
龙虎山也是我18年后第二次到此观光。记得2007年10月21日,记者在景德镇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于是得以抽出一天的时间,进行了一次江西龙虎山的匆匆行。当时因时间有限,我进入仙水岩景区后径直来到游船码头,乘竹筏漂流泸溪河观岩壁上的悬棺;之后,又相继到上清古镇、嗣汉天师府及上清宫转了一圈,甚至连山都未登一下。
首游龙虎山留影(摄影:路人)
18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感觉变化好大,好像整个景区面积都扩展了很多。特别是刚到景区的门口,就看到几位身着古装的演员在音乐的伴奏下,以仙风道骨般的舞姿欢迎游客,迎客形式十分新颖。这座距离鹰潭市南郊16公里处的龙虎山,既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更是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原名为云锦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研创道教。“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道骨仙风迎客(摄影:冯赣勇)
至唐朝,道教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龙虎山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间福地”而闻名天下。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把她的美妙与神奇描绘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龙虎山景色(摄影:冯赣勇)
龙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龙虎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奇峰秀出,千姿百态。有的像雄狮回头,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还有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不得”的景致,更可让人想象到其景之妙。
奇峰秀出(摄影:王珏)
如“云锦披不得”、“蘑菇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女献花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等。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观中,都隐含着各自奇妙的传说,听来活灵活现、回味无穷。
象鼻山栈道留影(摄影:冯赣勇)
团队进入景区后首先乘观光车来到象鼻山脚下,虽说我二登龙虎山,但是却还是首次真正攀爬一下龙虎山中的象鼻山。下了观光车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山体宛如一头巨型大象,那长长的“鼻子”从山体中凌空垂下,仿佛下一秒就会伸进泸溪河中汲水。阳光洒在“象鼻”上,赭红色的岩石闪烁着独特的光泽,与周围的绿色植被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象鼻山景观(摄影:冯赣勇)
大家开始顺着由下而上的观光栈道开启登山徒步行,只见栈道蜿蜒于悬崖峭壁之间,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是深邃的山谷,走在上面,既惊险又刺激。沿途可以看到许多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如浴仙池、醉猴、梦仙等,每一处都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象鼻山留影(摄影:汪妹剑)
当走到象鼻山的核心景观处时,我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那根“大象鼻”粗壮挺拔,石梁上还分布着一些小孔,阳光透过小孔洒在地上,形成了星星点点的光斑。
俯瞰象鼻山栈道(摄影:冯赣勇)
站在观景台上,从不同角度欣赏这头“巨象”,无论怎么看,它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活过来,真是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特别是观赏了象鼻山及周边的拇指峰、人面岩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后,令人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之情。
泸溪河风光(摄影:冯赣勇)
离开象鼻山景区之后,继续乘观光车来到泸溪河竹筏码头,登上竹筏,顺流而下,微风拂面,十分惬意。
龙虎山漂流(摄影:冯赣勇)
龙虎山中的泸溪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似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联在其两岸。河水碧绿似染,楚楚动人。
首次泸溪河漂流(摄影:路人)
泸溪河两岸景色秀美,山峰奇特;泸溪河上,时千流击崖,水缓时款款而行,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与山岩相伴,便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龙虎山悬棺(摄影:冯赣勇)
龙虎山的神奇在其崖墓群。泛舟泸溪河上,两岸的崖壁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展现眼前。一个个山崖墓穴,形态各异,高低不一。有的单洞单葬,有的连洞群葬。淡黄色的古棺木和堑底封门之间的泥砖清晰可见。这些悬棺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泸溪河留影(摄影:冯赣勇)
竹筏漂流结束后,前往桃花洲观看悬棺表演。站在泸溪河畔,先是为游客观赏水上飞人表演作为前奏,之后就是悬棺。首游龙虎山时,我也是因时间所限,未能观赏到悬棺表演,此次二登龙虎山终于得以一观。
水上飞人表演(摄影:冯赣勇)
站立于河畔的观景处,只见泸溪河如碧绿绸带绕崖而过,对岸百米高的丹霞绝壁上,数百个岩洞如沧桑的眼眸,藏着2600年前的秘密——那便是龙虎山的古越崖墓群。当一阵爆竹声骤然划破山水间的宁静,这场名为"升棺"的实景表演,便为人们揭开了千年谜题的神秘面纱。
泸溪河畔留影(摄影:汪妹剑)
表演尚未正式开始,崖壁上“藏一棺而暴其半者”的景象已令人称奇。导游汪妹剑介绍说:景区曾悬赏100万求解悬棺之谜,却至今无人能给出完美答案。随着激昂的唢呐声响起,所有目光齐刷刷投向崖顶——身着古朴服饰的表演者如飞燕般腾空跃起,仅靠一根垂至江面的绳索向岩壁间的岩洞攀援而下。
远望飞云阁(摄影:冯赣勇)
他的身姿灵动得惊人:时而如猿猴攀援,时而似大鹏展翅横挂绳上,间或倒立着急速下滑三四米,每一个动作都让观景台上的人群屏住呼吸。当接近中间的岩洞时,表演者突然剧烈摇晃绳索,借着惯性如闪电般窜入洞中,引来全场第一阵惊呼。与此同时,溪中竹筏上的楠木悬棺开始缓缓升空,这场景恰如古越人“临水而葬”的生死仪式重现。
船上的棺木(摄影:冯赣勇)
悬棺升至洞口高度时,洞内表演者伸出短索牵引,地面众人则默契地摇晃绳索。在棺木左右晃荡的惯性中,上下合力精准将其送入岩洞,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仿佛穿越回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现场。后来才知,这些表演者多是当地擅长攀岩的药农后代,他们的演绎既还原了“滑轮绞车吊装”的推测,也融入了古越人采药、渔猎的生活印记 。
悬棺表演(摄影:冯赣勇)
表演落幕时,飞云阁的影子投射在崖壁上,泸溪河的流水声渐次盖过余韵。望着那些嵌在绝壁中的真棺,我忽然读懂了这份“古越绝唱”的深意:古越人以船形棺木象征水上生计,以高空葬制寄托对永生的向往,这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浪漫注解。这场表演早已超越了视觉盛宴,它让沉默的崖墓开口说话,让千年智慧在山水间流转不息。
古镇榕树(摄影:冯赣勇)
当日13:40,江西行团队结束了龙虎山景区的观光,乘车来到第二站:上清古镇观光。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上清古镇街道上。最先闯入视野的是两侧鳞次栉比的明清风格建筑,白墙黛瓦上爬着零星绿藤,木门上的铜环泛着温润的包浆,仿佛一脚踏进了时光的褶皱里。
走进上清古镇(摄影:冯赣勇)
漫游古镇中,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偶尔能看到缝隙里冒出的青苔。街道两侧的商铺没有过分商业化的喧嚣,多是当地老人守着的小店:有的摆着龙虎山特有的“葛粉”,用玻璃罐盛着,透着淡淡的米白;有的挂着手工编织的竹篮,纹路细密,带着自然的竹香;还有几家茶馆,门口挂着蓝布幌子,写着“品上清茶,听天师事”,推门便能闻到乌龙的醇厚。
嗣汉天师府(摄影:冯赣勇)
走至古镇中段,便能看到“天师府”的朱红大门。门前的石狮历经百年,鬃毛依旧清晰,门楣上的“嗣汉天师府”匾额,字体苍劲,透着道教圣地的庄严。
走进天师府(摄影:冯赣勇)
上清古镇与嗣汉天师府也都是我18年后的再次光顾。这里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是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天师府坐北朝南,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形成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
天师府留影(摄影:耿和平)
主要建筑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体现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特色。自东汉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得道创立道教以来,张氏子孙在此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有“龙虎山中宰相家”的美誉。
古柏参天(摄影:冯赣勇)
走进天师府,只见院内古柏参天,树干需两人合抱,斑驳的树皮刻满年轮,相传为明代所植,数百年来静静守护着这片圣地。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光影,偶有清风拂过,树影摇晃,与屋檐下的铜铃共鸣,叮咚声里,尘世的喧嚣瞬间被隔绝在外。
天师府庭院(摄影:冯赣勇)
行至“三省堂”,这处天师日常起居之所,陈设简约却不失雅致。案几上摆着泛黄的道教典籍,书页间夹着干枯的银杏叶,想来是某年秋日随手夹入;墙上挂着水墨山水画,画中山石嶙峋,云雾缭绕,落款处的字迹虽淡,却透着“天人合一”的意境。堂前的天井里,一口古铜缸盛满清水,水面映着蓝天与檐角,风吹过,水波微动,恍若天地在此交融。
玉皇殿(摄影:王珏)
转过回廊,便到了“玉皇殿”。殿内香火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松香的混合气息,数十盏宫灯悬挂梁间,灯穗垂落,随风轻摆。正中的玉皇大帝塑像庄严肃穆,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驾云而去。殿外石阶上,有道士静坐诵经,声音低沉舒缓,字句间皆是道家箴言,听者心不自觉沉静下来,仿佛能触摸到千年道教文化的脉搏。
教演宗传牌匾(摄影:冯赣勇)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的气温很高。下午15:15,团队结束嗣汉天师府的观瞻,大家顶着酷暑登上司机刘雍师傅早已为大家开启空调的大巴车上,顿感清凉惬意,舒适万分。此行的司机刘雍师傅对待游客的服务真是细致入微,故此,每次乘坐他的车都感觉是一种享受。
博物馆景观(摄影:冯赣勇)
团队最后参观的是龙虎山地质博物馆。龙虎山地质博物馆是龙虎山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地质博物馆内共分五个展区,分别是走近地球科学、地质遗迹、生物乐园、钟灵毓秀、规划与展望。
博物馆内留影(摄影:冯赣勇)
馆内陈列着矿物晶体、岩石、化石、生物标本等实物,还有1:6500比例的龙虎山全景沙盘。该馆通过图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向游客展示龙虎山独特的丹霞地貌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特点及演化过程,兼具教育、科普和娱乐功能。(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