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10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城市更新与文化复兴论坛,在青岛理工大学(市北校区)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7楼会议室成功举办。
部分与会代表合影
来自岛城的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城市历史学家、文化学者、规划设计专家、文旅专家、国际交流专家、以及城市更新项目焕新实操专家企业家等共50余人,济济一堂,就城市更新的深厚内涵和城市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如何盘活和实现市场价值等,观点交流,智慧碰撞,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青岛市科协指导;青岛太平洋学会主办;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市城市规划学会、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岛市流行色协会协办。
02
活动开幕式上,青岛太平洋学会会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在致辞中指出:城市是历史的载体,遗产是文明的印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遗产保护则是守护城市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的核心使命。二者看似存在张力,实则辩证统一,没有更新的保护是僵化的固守,没有保护的更新是盲目的破坏。如何在城市迭代升级中守护好历史遗产,在遗产活化利用中赋能城市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刘洪滨会长说到,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内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大家将围绕“ 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协同发展”“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关键议题,分享前沿理念、交流实践经验、共商发展大计。这既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集结。
青岛市生产力学会会长、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李立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非常及时,并且有着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结束,会议公报对“十五五”期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出了纲领性擘画。使我们收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尤其是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重心要从重基建、重投资、重城镇化,向提高国民福利和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品质的要求,以及“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更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城市更新应当充分贯彻这一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李会长还指出,与今天研讨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大背景是,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做出了中国城镇化已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体制转变的判断,而且明确提出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六个重要特征,以及关于“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今天的“一带一路”国际城市更新与文化复兴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适逢其时、意义重大。
03
作为此次论坛的核心部分,组织方精心选择了九位专家予以主题分享。
第一个主题分享的是,青岛理工大学教授、青岛市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徐飞鹏,题目为《青岛历史城区中轴线——青岛路遗产景观修复修正研究》;
第二个主题分享的是,青岛太平洋学会顾问、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史专家张树枫,演讲主题是《青岛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保护》;
第三位主题分享的是,青岛太平洋学会会长、海洋经济专家、地质专家刘洪滨,分享题目是《英国的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
第四位主题分享的是,青岛市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特邀房地产专家冯显泉,带来了调研报告《青岛百年里院“三江里”翻红秘籍》;
第五个主题分享的是,斯维登集团董事、华北区总经理、“三江里”等城市运营机构负责人刘世文,主题分享了《非标住宿在城市更新中的运营方法论》;
第六个主题分享的是,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姚万祥,演讲主题是《技术创新赋能城市更新》;
第七个主题分享的是,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建筑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宿天彬,带来了报告《加强城市色彩引导,建设精彩宜人的时尚青岛》;
第八位主题分享的是,山东沃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伟,主题分享了《新型建材技术在东南亚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第九位主题分享的是,青岛市市南区委办副主任、市南区档案馆长孙熙宁,带来的报告为《上街里阅城艺术营造》。
九位主题演讲的嘉宾,分别从擅长的研究领域及为论坛专门准备的课题报告,做了精彩的主题分享,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还有广度。
04
最后,刘洪滨会长做会议总结。
本次研讨会围绕“平衡更新发展与遗产传承”核心议题,汇聚学界、业界及政策制定者,通过主题分享与圆桌讨论,形成以下关键共识与成果:
第一,关于核心议题与共识。(1)遗产价值再认知:明确遗产不仅是历史载体,更具备文化认同、生态低碳、社会治理等多元当代价值,需突破“冻结式保护”思维。(2)更新路径创新:提出“微更新”“活态传承”等实践方向,例如通过功能置换(如旧厂房改造为文化空间)、社区参与式设计,实现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3)政策与技术支撑:强调需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如规划、文旅、住建联动),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如三维建模、VR展示)提升遗产监测与传播效率。
第二,关于实践案例与经验。(1)国内案例:分享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百年里院“三江里”焕新等项目,总结“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区自治”的三方协作模式。(2)国际借鉴:参考英国城市更新保护做法法”、借鉴了伦敦老城港区、威尔士首府加迪夫码头、岸线、剑桥和巴斯两座文化古城地区的更新”遗产保护经验,强调遗产保护需兼顾在地性与可持续性。
第三,关于现存挑战与建议。(1)主要挑战:青岛老城区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遗产活化缺乏长效运营机制、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2)行动建议:一是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二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微遗产活化项目;三是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对遗产价值的认知。
第四,关于后续行动方向。研讨会明确将组建跨领研究小组,梳理典型案例,形成《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指南》,并推动试点落地合作项目,持续探索“保护-利用-传承”的可持续路径。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本次论坛就像一次精神盛宴,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和国内城市历史城区保护和城市更新、城市及街区运营管理水平等做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对城市更新工程的经验做了客观总结评价,通过系列案例分析,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为政府与有关行业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建言献策,取得良好的成果。
会议上半场,由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万祥主持;青岛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山东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刘康担任会议下半场主持人。
(摄影:张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