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望郎归”低海拔山林成“死亡陷阱”:80天3名驴友遇难,危险藏在“侥幸”里
10月21日,深圳七娘山“望郎归”的海边礁石上,救援人员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徒步者钟某军的遗体终于被找到。这是短短80天内,第三位在这片“低海拔天堂”里失联遇难的驴友。当“望郎归”的传说被血色浸染,人们不禁追问:这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峰,为何成了徒步者的“死亡陷阱”?
**80天3起悲剧:低海拔山林的“吞噬者”**
时间的指针拨回8月10日,27岁的贵州男子蔡磊独自前往大鹏爬山,从此没了消息;10月18日,有人在“望郎归”的密林中发现一具遗骸,经家属辨认正是蔡磊。9月6日,58岁的魏某徒步七娘山后失联,5天后被找到时已无生命体征。而钟某军的悲剧,不过是这串悲伤链条里最新的一环。
“望郎归”,这个因山顶岩石形似“望夫女”而得名的地方,原本是驴友口中“观海的绝佳打卡地”。它位于七娘山主峰东南方向,属于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未开放区域,全程约10公里的环线,却藏着“吃人的獠牙”。

“望郎归”的危险,藏在“低海拔”的温柔表象下。它是火山岩海岸与密林陡坡的结合体,三条常规环线每一步都暗藏杀机:
- 从鹿嘴山庄出发的环线,下山要走海边的大水坑海滩,岩石高低起伏,稍不留神就会滑坠;
- 往东涌方向的路线,密林里有2米多高的断层,需抓着藤蔓才能下去,新手极易摔倒;
- 原路返回的四号景观平台路线,全程陡坡,碎石随时可能滚下,砸中下方的徒步者。
国庆期间的一位徒步者回忆:“我以为低海拔路线很轻松,结果走到密林段时天完全黑了,只能打着手电摸路。同行的新手摔倒,磕碎了牙齿。海岸线段的石头路,要跳来跳去,大岩石拦在中间,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去,最后走到平地时,腿像灌了铅,脚趾甲都瘀血空了。”
第二重密码:“未开放”的野生风险**。
“望郎归”属于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未开放区域,没有正式的标识、护栏或救援设施。公园管理处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7月,他们劝阻了11113名进入未开放区域的游客,救援了17起,39名游客。“未开放区域山高路险,救援难度大,需要多部门联合,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工作人员说,“比如上次救援魏某,我们用了5天,出动了消防、公安、志愿者等几十人。”
第三重密码:驴友的“侥幸心态”**。
即便园区反复提醒,仍有很多驴友抱着“我不会有事”的侥幸。大黄是一名资深徒步者,今年9月和两个体育生朋友爬“望郎归”时,只带了3瓶百岁山和1瓶红牛。“我们觉得海拔低,肯定不难,结果反穿悬崖时水喝完了,前面的路看不见尽头,回撤更是难上加难。”他说,“那种恐惧让人失去理智,幸好找到山泉水,才得以登顶。”
国庆期间的徒步者也遇到过很多“轻装上阵”的新手:“他们没带水,没带轨迹,没带卫星定位,甚至连登山杖都没有。有的说‘以为随便走走就能搞定’,结果走错路,找不到方向。”
**当“打卡”成为执念,生命成了“赌注”**

“望郎归”的风里,还飘着传说里女子的思念,但如今,这份思念里多了几分沉重。当我们为“打卡”而出发,当我们为“挑战”而忽视安全,当我们为“野生”而冒险,有没有想过:生命才是最珍贵的“风景”?
园区的提醒还在耳边:“禁止进入未开放区域”;驴友的教训还在眼前:“差点心态崩了”“磕碎了牙齿”“脚趾甲瘀血”。但下一次,当你背着背包走向“望郎归”,走向那些“未开放”的路线,会不会先问自己一句:“我准备好了吗?”
风掠过“望郎归”的山顶,仿佛在回应——愿每一次出发,都能平安归来;愿每一座山峰,都不再成为“死亡陷阱”。而那些留在山林里的遗憾,会不会成为后来者的“清醒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