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红军渡
广元市苍溪县红军渡渡口遗址
2025年5月13日,石棉县举办“长征路上看四川,传承红色基因”思政课展演活动
□ 转载至《雅安日报》 记者 黄伟
大渡河汹涌澎湃,嘉陵江蜿蜒千里,两江河相隔千里,却在四川大地共同吟唱着一曲长征壮歌。
10月21日上午,“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广元行启动,由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媒体记者、青少年学生和志愿者组成的五支队伍,通过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文艺采风等形式,重温红军在广元的战斗历程。
嘉陵江畔,苍山如海,烟雾迷蒙。广元苍溪红军渡原名塔山湾渡口,刻在石壁上的红军标语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见。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90年前那个夜晚的杀声震天。
大渡河旁,雅安石棉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熠熠生辉。碑体上,十七勇士驾着当地特有的翘首木舟乘风破浪的浮雕,栩栩如生。
两处“红军渡”,一段共同的历史记忆。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从苍溪强渡嘉陵江,为中央红军入川创造条件;同年5月,中央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破“石达开第二”的预言。
如今,这两处革命圣地都已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承着同样的长征精神。
历史记忆
两江河奔流见证同一信念
10月22日至23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广元行来到广元市苍溪县,走进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军渡。
红军渡,这个充满力量的名字,在四川这片红色热土上熠熠生辉。一处在广元苍溪,嘉陵江畔;一处在雅安石棉,大渡河边。两处“红军渡”,相隔千里,却因同一个信念而紧密相连。
“1935年的春天和初夏,这两场强渡战役共同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国防大学教授、军史专家刘波站在红军渡前深情地说,广元与雅安,两片红色的土地,因长征而紧密相连。两处“红军渡”,一条长征路,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
在广元苍溪,嘉陵江宽阔平静;在雅安石棉,大渡河湍急险峻。两处迥然不同的江河,却见证了同样坚定的革命信念。
春寒料峭的1935年3月28日晚,红四方面军在苍溪县塔子山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军战士们驾着自制的木船和竹筏,在炮火掩护下强渡嘉陵江。老红军王春胜在回忆录中写道:“江水冰冷刺骨,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但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渡过江去,为中央红军入川开辟道路!”
这场持续24天的战役,红四方面军歼敌万余人,攻克8座重要城池,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
仅仅两个月后的5月25日,在石棉县安顺场,中央红军面临着更加险峻的形势。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在敌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缺口。这场被后世誉为“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预言。
“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实际上是18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孙继先将军不居功、不争名,没有把自己列为强渡英雄。”
在安顺场,参观者可以通过VR、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瞬间回到1935年的激战现场:嘹亮的冲锋号划破长空,红军将士的枪声密集作响,17名勇士乘坐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向对岸挺进。
“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与壮烈。”五支队伍中,先后参加了“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及广元行的代表们由衷感慨。
保护利用
让红色遗址“活”在当下
广元苍溪红军渡,当年刻在石壁上的红军宣传共产党的宗旨,动员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垮地主分田分地、不向反动政府交纳苛捐杂税的标语口号依然清晰可见。
嘉陵江畔的“红军渡”塑像前,人们回想当年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飞波逐浪,杀声震天,勇往直前的情景。
与此同时,在雅安安顺场,类似的红色传承也在进行。大渡河畔的渡口处,“红军渡”巨石静静矗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近年来,广元和雅安两地都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让革命文物“动”起来,让红色教育“潮”起来。
近年来,广元市大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研究与融合发展,开展系统性红色遗址普查,全面梳理全市74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建立数字化资源目录。推动出台《广元市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和资金保障机制。配合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元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将红色遗址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在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修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占地13320平方米,设长征、大渡河战役等5个主题展厅,藏有228件文物。纪念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通过动态沙盘生动再现了“奇袭安顺场”“飞夺泸定桥”等关键战役的恢宏场景。2017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提升,采用VR、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展陈,同时对一些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两地的纪念馆里,珍贵的革命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历史。广元苍溪红军渡纪念馆内,一件打满补丁的军装令人驻足;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那艘复制渡船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
“有了这些文物,观众就能更直观地看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了解红军的长征故事。”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只为更好地还原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于2021年9月6日获评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并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累计获得17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广元的苍溪红军渡·西武当山景区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被确定为中共四川省委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精神传承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广元和雅安,红色基因的传承已经融入日常教育中。
在广元旺苍刘瑞龙红军小学,学校教师伍姝红在“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广元行启动仪式上,讲述了红色故事《永不磨灭的红色信仰》,为活动拉开序幕。
青少年学生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在广元苍溪红军渡纪念馆和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小小讲解员们用稚嫩但坚定的声音,向参观者讲述着革命先辈的故事。
在雅安,类似的传承也在进行。石棉县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从四个维度做好红色教育——看一场红色电影、唱一首红色歌曲、讲一个红色故事、参加一次红色研学。
从广元到雅安,红色精神的传承方式正在不断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两处“红军渡”所在的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续写着新时代的长征故事。
在广元,《信仰之城》情景剧正在红军城内上演。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再现了当年红军强渡嘉陵江的壮烈场景。广元还创新“红色+”发展模式,打造“红军厨房”“红色宿营地”等特色业态,培育沉浸式红色旅游新体验。打造全国红色经典景区5个、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重走长征路”“红星耀剑门”等红色旅游吸引游客超千万。
在雅安安顺场,沉浸式研学项目让历史“活”起来。学生们体验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艰辛。雅安还推出了“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激战百丈关·再上二郎山”“荥汉烽火路·铁血长征魂”三条红色研学线路。学员们穿粗布军装,在雪地中徒步、吃红军餐、睡通铺等,从衣、食、住、行上深入感受红军艰苦的革命生活。
两处“红军渡”,承载着同样的理想信念,见证着新时代长征路的延续。从嘉陵江到大渡河,红色血脉绵延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这两处‘红军渡’,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起点。”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三级调研员杨萍表示,“从嘉陵江到大渡河,我们看到的是四川人民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新的长征路上,这种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继续奋勇前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正如四川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原大校主任、军史专家张力所说,“从嘉陵江到大渡河,两处‘红军渡’承载的不仅是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更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份红色的记忆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