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光洒落在两河之滨,微风拂过千年石壁和斑驳城垣,踏上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仿佛每一步都踩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历史的长河在此奔腾汇聚,留下无数珍贵的世界遗产,虽历经战火灼烧,仍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时光沉淀的印记。行走其间,仿佛与文明邂逅,同历史对话。
屹立千年的埃尔比勒城堡
埃尔比勒城堡位于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自治区(库区)首府埃尔比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场所之一,可追溯至约6000年前。古堡不仅是埃尔比勒延续千年的文化象征,如今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地理中心。2014年,埃尔比勒城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堡矗立在形似山丘的高台之上,历史学家考证发现,这是多代人在同一地点生活、重建而形成“人造山丘”,拥有坚固外墙的埃尔比勒城堡为每个历史时期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古堡内设有剧场、门楼、住宅等功能完备的建筑群,行走其中仿佛重回千百年前的历史名城。古堡之中,手工艺人作画、纺织,追寻着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博物馆内展览着各类文物,无言地诉尽这片土地曾经承载的文明荣光。
尽管历经时代变迁,埃尔比勒城堡依旧是这座城市的中心和灵魂。埃尔比勒市以古堡为中心呈环状向外延伸扩展,古堡对面坐落着当地最著名的巴扎和喷泉广场,是当地人休闲聚会、采买购物的热选之地。站在埃尔比勒城堡前俯瞰这座城市,既能感受到两河文明的千年积淀,也能体会到库区迈向发展复兴的时代步伐。
如今,库区政府正对古堡内部进行修缮和重建,旨在让这座屹立千年的城市地标重现往日辉煌。这项举措让埃尔比勒城堡管委会成员穆罕默德·拉兹万倍感振奋:“古堡是埃尔比勒的象征,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印记,只有筑牢民族的文化根基,才能在现代发展中行稳致远”,漫步在修缮作业现场,拉兹万期盼着古堡的“新生”。
南部沼泽生态系统及早期城市文明遗址
伊拉克南部沼泽沿岸孕育了埃利都、乌鲁克、乌尔等人类早期城市文明,共同见证了苏美尔文明的诞生、发展与兴盛。2016年,这三座古城遗址和伊拉克南部四片湿地沼泽被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浩荡奔腾,汇流于伊拉克南部,形成广阔的沼泽地带和一系列湖泊。历史上,这里曾鱼鸟腾跃,芦花胜雪,一派水国风光。阳春三月,碧芦随风摇摆;秋去冬来,则是水鸟群归景象。
每年定期上涨的河水为湿地提供了丰富养料,当地居民被称为“沼泽阿拉伯人”,在此过着打鱼、种田的生活。部分学者认为这里便是《圣经》中所述伊甸园的原型。
沼泽区可称“千岛之湖”。说是岛,实际是高出不足一米的小土丘,居民用芦苇在土丘上编筑房屋,芦苇所筑小舍,成百聚集,便成小镇,原始、古朴的风貌吸引各方游客前来游览参观。近年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水位持续下降,南部沼泽区也面临干旱和萎缩风险。
艾哈迈德·赛义夫的家族世代生活于此,和大多数当代“沼泽阿拉伯人”一样,他也有了“现代的工作”——开设传统草屋民宿、做沼泽区参观向导。“通电之后,沼泽区的生活境况大大改观,不少来自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游客纷纷前来体验原始风情,但随着伊拉克干旱加剧,沼泽区水量减少,渔业资源大不如前,鸟类的栖息地也在不断萎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赛义夫的很多好友、邻居渐渐搬离了沼泽区,前往周边城镇寻求发展,“但我不想离开,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是我们祖祖辈辈扎根的地方。”
汲水的智慧——幼发拉底河传统水车
两河文明“向水而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如同大地的血脉,奔流千年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幼发拉底河沿岸的传统水车是古人汲水智慧的生动体现。2021年,伊拉克传统水车及其制作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安巴尔省希特市,一组由伊拉克和德国合作修复的传统水车伴随着幼发拉底河的水流缓缓转动,木轮吱呀作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伊拉克传统水车以直径8至12米的木轮为主体,垂直安装在河流中的石制基座之间。水流推动木轮转动,固定在木轮外周的陶罐汲取河水,然后转动至木轮顶端,将河水倾倒进灌溉水道。伊拉克传统水车曾长期应用于河流水位低于农田地势的农耕区域,是当时高效的灌溉工具。
幼发拉底河畔的传统水车是两河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是连接古代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桥梁,保护和修复传统水车已成为伊拉克重建文化认同、重振历史自豪的重要方式。来自巴格达的退休历史系教授哈菲兹·马哈茂德带着3个孙子前来参观,他说:“传统水车是两河先民古老智慧的呈现,也证明我们曾经拥有辉煌的文明,伊拉克人民尤其是伊拉克‘新一代’需要更加了解两河流域的历史并从中汲取现代发展的力量。”
时光流转,传统水车也逐渐被现代灌溉技术所取代,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文明脉络依旧随着两河潺潺之水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记者:段敏夫 李军
编辑:邬惠我
新华社摄影部 巴格达分社 中东总分社 联合制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