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个只需要念出名字,就齿颊生香的存在,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更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原乡。这个秋天,在一画堂麦老师的引领下,在同学们的陪伴下,我第二次踏上千年古都西安,怀揣着朝圣般的虔诚,完成了为期四天的西安游学之旅。
此行,我们选择了一种最谦卑,也最自在的方式,去靠近这座千年古都。高铁飞驰、地铁穿行、单车徜徉、步行丈量,试图用最小的生态脚印,去触摸这座十三朝古都的肌理与灵魂。当旅程落幕,那份预想中的震撼,依旧远超预期,最终沉淀为满心的敬畏,与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在西安,“低头是秦砖汉瓦,抬头是盛唐天空”,博物馆无疑是集中聆听历史回响的圣殿。短暂的时间,仓促的行程,流连于三大文博圣地,聆听跨越千年的历史回想,我们感受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灵魂的叩问。
结束行程,心绪还沉浸于历史的浩渺博大之中,难以自拔。通过网络资料的学习,不断去断脑补此行中所见所感的空白与遗憾,唯有以图文的方式,分篇记述,以此铭记。
陕西历史博物馆:辉煌史诗与文明的重量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因其热门的程度,一直位列在全国博物馆的前列,全年都没有淡旺季之分,需要提前五天在网上约票,抢票时,拼的是手速,更要靠运气。虽然几经波折,但我们总算都成功预定到了10月22日的门票,得到这份幸运时的激动,简直有不亚于买了彩票后,突然中奖一般的惊喜之感。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们终于来了!
步入陕博,如同步入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明长河,华夏历史的宏大叙事,瞬间铺陈眼前,直击心灵。此时的我们,不再是通过书本,去阅读几千年朝代的更迭,而是与一件件的国之重宝近在咫尺,亲眼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奠基、成长与巅峰时刻。
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共有2个馆,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主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主馆于1991年建成开放,馆内有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以及“唐代壁画珍品展”“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文物展”等专题展览 。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于2024年正式开馆,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其基本陈列是“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的缘起、发展和贡献为宗旨 。
主馆和秦汉馆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主馆的建筑风格为新唐风,是一组唐风浓郁而又简洁、明快,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秦汉馆的建筑风格则借鉴了秦咸阳宫建筑群设计理念,整体以秦代宫殿建筑为设计意向,由七个单体建筑组成,彼此以廊道相连,既有中轴对称的大气,又兼具北斗七星不对称的灵动,象征着秦朝宫殿“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思想 。
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0余万件,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有18件文物被评定为国宝级,其中,尤以周、秦、汉、唐的文物珍藏最为精彩绝伦。
陕西地处中国大地的原点,既是当代中国的地理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尤其是建都陕西的周秦汉唐四个王朝,既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谱写了中华文明最耀眼的华彩乐章,也跨越时空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970年10月,在西安城南何家村发现的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中,近千件造型别致、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器物呈现于世人眼前。“大唐遗宝”的惊世再现,打开了一个探索唐代社会的重要窗口,更加深和丰富了我们对于光辉灿烂的大唐文明的认知和浪漫想象。
透过历史文物,领略文明成就,吸取文化滋养。走进展厅,数量中众多的国宝级文物,看得人眼花缭乱,几乎挪不动脚步,移不开双眼,如饥食渴地聆听讲解,瞬间被精美绝伦的国宝和中华文明的博大,所深深地震撼。
鸳鸯莲瓣纹金碗:大唐金工的极致,莲瓣层叠,錾刻着鸳鸯、狐鹿等祥瑞。金瓣层叠如莲,鸳鸯相依,大唐的富丽与柔情,在掌心方寸间熠熠生辉。
镶金兽首玛瑙杯:巧借玛瑙斑驳的纹理,雕琢成兽首牛角之形,口鼻镶金。凝望它,丝路上的酒香与喧哗似在耳边,它见证着大唐海纳百川的豪迈胸襟。
五祀卫鼎:鼎腹内二百余字铭文,沉静地述说着一场西周的土地官司。青铜虽冷,文字却让古老的契约与律法鲜活起来,重现了“铭文纪事”的庄重。
三彩骆驼载伎乐俑:驼峰间,胡人乐师执笙箫,舞者旋然。这组彩俑凝固了丝路商队中最欢快的瞬间,仿佛让人听见千年之前那流动的乐章与无尽的旅途。
青瓷提梁倒灌壶:耀州青瓷珍品,玄青釉色温润。其注水之法暗藏玄机,将宋人的巧思与物理之趣完美融合,展现了超越时代的生活美学与智慧。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罐身饱满,鹦鹉成双飞舞于繁花之间。它不仅是一件金银器,更是大唐宫廷生活的切片,曾盛放着丹药蜜饯,满是盛世的生活气息。
鎏金铜竹节熏炉:竹节为柄,炉体鎏金镂空。轻烟曾从这未央宫的旧物中袅袅升起,缠绕着汉代宫廷的华梦,将历史的片段化作一缕幽香。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身舞马衔杯,屈膝后蹲,正是玄宗生日庆典上“舞马祝寿”的绝唱。它是工艺的巅峰,更是盛唐气象的缩影,正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兼容并蓄的气度,使长安成为世界的中心。
皇后玉玺:和田羊脂白玉雕琢,螭虎钮威仪自成。这方“皇后之玺”很可能属于强权的吕后,握于手中,便能感受它曾搅动过的风云天下。
黑釉油滴碗:乌黑的釉面之上,银色的油滴如星空般洒落。在宋人的简约与典雅中,竟藏着一片微缩的宇宙,静谧而深邃,令人凝神静观。
多友鼎:其貌不扬,内壁却铸有征伐猃狁的赫赫战功。这近三百字的铭文,是一部刻在青铜上的史书,让人耳闻战场金戈,眼见王朝边疆。
旟鼎:铭文虽短,却清晰勾勒出西周井田制的轮廓。它不仅是炊器、礼器,更是西周王朝土地与经济制度的基石,沉默却无比厚重。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二十六面煤精石刻,十四面镌刻印文。将北朝一代枭雄的官职、行藏与谦逊,尽数浓缩于这枚掌心墨丸,方寸之间,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智慧。
杜虎符:战国时期的秦国调兵信物,青铜铸成卧虎之形,威猛生动。它一分为二,右存君王,左在将领,发兵时需两半验合无误。身上铭文明确了其使用制度,是古代军事权力的象征。一符在手,关乎国家安危,令人对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肃然起敬。
鎏金铜蚕:汉代铜蚕造型精准,形态逼真,通体鎏金,虽历两千年仍金光灿灿,是陕西地区丝绸业繁盛与汉代“丝绸之路”的珍贵物证。这条小巧的蚕,宛如一个文明的使者,静静诉说着那条横贯欧亚的丝路辉煌。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没能一睹“唐代壁画珍品展”,一睹《 狩猎出行图》、《阙楼仪仗图》、《宫女图》《马球图》《客使图》等珍贵壁画的风采,于是宽慰自己,留一点遗憾,把下一次和它们的见面,交给时间吧。
在陕历博,漫步于厅堂之间,短短的两个半天,仿佛完成了一场与五千载文明的对谈。从秦汉的雄浑壮阔,到大唐的包容万象,每一件静默的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灵魂。
再一次深刻地感悟,文明的伟大,不在于永不衰落,而在于每一次的跌倒,都能重新站立,周秦汉唐的兴替,正是这种韧性的最佳证明。作为这漫长文明的继承者,我们肩负的,除了自豪,更是让这段依然活着的历史,继续向未来延伸的责任,在传统中汲取智慧,在创新中开启新章。
回望国宝,我好像听见了时间深处的回响:文明如水,柔韧绵长,文明如鼎,厚重不移。也许,这就是中华文明留给世界最珍贵的启示。(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