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清远清城的时候,与当地人闲聊的时候,听到这样一句描述:一部清远史,半部上下廓。这让我对“上下廓(上廓街与下廓街)”多了着几分好奇,尽管不在事先规划的行程中,我还是挤出了时间专门来打卡了上下廓街,这老街因护城而生,有500多年历史,曾年年遭洪水侵袭,却凭北江水运崛起为“粤北小广州”的商业核心,如今,岁月洗去了旧日繁华的模样,它却在变迁中走出了新的生命力。
初见:水患里长出的街巷
站在上廓街的入口,很难想象这条如今整洁的街道,最初竟是为“护城”而生。明洪武年间,清远筑砖城防御外敌,可南城垣紧临北江,经八十余年冲刷屡遭坍塌,外侧逐渐沦为松软土墙。明成化八年,官府修复城墙时未用砖石加固,仅立排栅暂作防御,却仍难抵洪水与外敌威胁。次年,巡抚与巡按视察后拍板:沿城脚修建176楹房屋,外侧封墙护城,中留道路通行,既为巡逻士兵遮风挡雨,又能加固城防。
这排简陋的房屋,便是上下廓街的最初模样。“廓”是城墙之外的意思,因北江水流走向,上游称上廓街,下游为下廓街,这个名字一叫就是五多百年。
当年,可北江既是老街的“生身父母”,也是常年的“心腹大患”。因建在城墙外的低洼地带,又无防洪堤防护,每年四至八月汛期,江水便会漫过街巷。除了地势稍高的三码头和南门口,整条街都成了“泽国”,居民只能踩着木凳往来,“水浸街”成了一代清远人最深刻的童年记忆。
即便如此,北江的水运优势仍让老街成了商贸洼地——清远地处粤北咽喉,笔架茶、骆坑笋等特产需经水路外运,外来的盐、布、糖也在此中转,码头渐渐增多,商铺随之兴起,患中的老街竟悄悄攒起了商业生机。
探寻:“粤北小广州”的旧时光
沿着街巷往深处走,下廓后街的几座老府第格外显眼。郭、李两大家族人才辈出,相继出了御史、朝议大夫等达官显贵,他们按官衔建起御史第、中宪第、朗官第等十余座第府,2000多米的街巷里“府第林立”,“第府一条街”的名号就此传开。
从清代乾隆年间到20世纪70年代,上下廓街迎来三次商业爆发,一步步成为粤北的商业地标。清初三百年是“奠基期”,街巷随商贸需求不断延伸,码头边货船接踵而至,货栈里堆满南北商货,“凡到粤北经商者,必来清远街”成了行内规矩。至民国十一年,两街已绵延1550米,聚集820间商铺,“十步一码头、五步一货栈”的盛景,让这里成了清远最热闹的地方。
最让我着迷的,是老街“粤北小广州”的黄金时代印记。广州、三水等城市沦陷后,南北商路受阻,清远因地理位置偏远成了“避风港”,珠三角富商纷纷迁居至此,各类商品云集上下廓街。即便白天有日军轰炸,街道仍坚持下午4点开市到深夜12点,灯火通明的街巷里,商贩吆喝声、船工号子声、顾客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清远由此得了“粤北小广州”的称号,而上下廓街则被比作“广州上下九”,成了真正的商业核心。
如今在仅存的300米骑楼间,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好好百货的“老字号执嫁妆”招牌下,店主好姨能备齐全套婚嫁用品,连“红盆里大镜朝前、小镜朝后”的老礼仪都记得清清楚楚;几位老人摆着方桌代写春联、请柬,朱昌垣老师已在此守了十六年,笔墨间满是岁月沉淀的温情。
商业繁华之外,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榨油巷里,20户人家门对门聚居,矮瓦屋的阁楼堆着杂物,屋前瓜棚爬满藤蔓,孩子们在小巷里捉迷藏;夏夜的三码头,北江成了天然泳池,船家划着小舢板叫卖粥品,榕树荫下,老人摇着蒲扇讲古……水患带来的烦恼,被商贸的热闹与生活的温情悄悄化解。
20世纪90年代,一场大改造改写了老街的命运。1994年,下廓街启动改造工程,958户居民搬迁,4500余人离开旧居,低矮瓦屋被拆除,弯曲小巷拓宽为大街,防洪设施同步完善,困扰了几百年的“水浸街”问题终于解决。这场改造,让上下廓街分成了“两种模样”:上廓街彻底“换新装”,33层高的御水龙庭等高楼沿江北而起,沿江商城、邮电大楼矗立街边,德国啤酒屋、咖啡馆陆续进驻,成了高档住宅与休闲消费融合的新式街区;下廓街则“守旧貌”,保留着20世纪的无电梯小楼,延续着质朴的市井气息。
与此同时,清远的商业中心开始转移。南门街、北门街、先锋路陆续崛起,大型商场相继进驻,上下廓街的批发商铺纷纷迁往松岗市场,曾经“千店林立”的盛景渐渐淡去。但老街的热闹并未消失,只是换了“打开方式”——深夜,下廓街渐渐苏醒,宵夜档的炉火燃起,酒吧的灯光亮起,KTV的歌声飘出,排档香气弥漫街巷,本地人与朋友在此消遣,在烟火气中延续着对老街的眷恋。
在街巷深处,历史的痕迹从未远去。下廓后街的尚武堂,是清代中宪第的一部分,如今仍是咏春、洪拳的研习地,郭氏家族的武术传承从未中断;郭见晟故居建于乾隆年间,“三间两廊”的布局、莲花纹石柱础依旧精致,这座清代举人的宅院,成了研究清远古民居的活样本;上廓街金廓小区内的残垣断壁,与大观街的古城墙遗迹遥相呼应,作为元代始建的清远城墙仅存的两段遗存,默默诉说着老街与城池的羁绊。
从明成化年间的护城排栅,到清代的“第府一条街”,从民国的“粤北商业核心”,到如今的新旧市井空间,上下廓街的五百年,就是清远城的缩影。它曾在水患中挣扎,却借水运崛起;曾因战乱迎来意外繁华,又在时代浪潮中悄然转型。商业中心的地位虽已旁落,但“一部清远史,半部上下廓”的说法从未过时——它承载的不仅是商业记忆,更是清远人的精神根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