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融合了明清游记“性灵”与“考据”两大特点的杰作——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 《游黄山日记》(后) 节选。
徐霞客的游记不同于文人墨客的即兴抒怀,它是科学考察与文学描述的完美结合,其文字基于真实的探险,故而格外惊心动魄、真切感人。此篇是其第二次游黄山天都、莲花二峰的记录,堪称其游记中最为华彩的乐章。
---
《游黄山日记》(后)节选解析
【明】徐弘祖(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
生僻字注音
· 石罅 (shí xià): 石缝。
· 手擥 (shǒu lǎn): 用手揽取。擥,同“揽”。
· 流石 (liú shí): 山体滑坡后形成的碎石坡。
· 蛇行 (shé xíng): 像蛇一样伏地爬行。
· 碧峤 (bì qiáo): 青翠的尖峭山峰。峤,尖而高的山。
· 银海 (yín hǎi): 云雾弥漫如银色海洋。
· 区宇 (qū yǔ): 区域,境界。
· 下脱 (xià tuō): 向下滑行。
---
现代文翻译与深度解析
第一段:登山伊始,渐入佳境
· 原文:初四日...兹游快且愧矣!
· 翻译:(略)扶着拐杖向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隐藏在云雾里的众多山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底下。转入石门峰,越过天都峰的半山腰下来,再看天都、莲花两座山峰的峰顶,都秀丽地矗立在半空中。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我前次来游时所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几乎到达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片地夹立而起;山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有阻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就凿出石阶,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树木使它连通,悬空的地方就树起梯子接起来。向下俯瞰,只见陡峻的山谷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了,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曾探访过,这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 深析:
· 视角的变化:“渐渐落吾杖底”一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登山者征服高度的过程,充满动感和自豪感。
· 山川的秀色:“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一个“秀”字,写出了黄山不同于其他名山大川的独特气质——奇峭而秀美。
· 道路的艰险与人工的智慧:“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组排比句,不仅写出了山路的真实情况,更体现了古人与自然相处,克服天险的智慧与毅力。
· 色彩的盛宴:“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在阴森的深谷中,捕捉到枫叶与松树的斑斓色彩,如同一幅锦绣,展现了作者于险峻中发现美的非凡眼力。
第二段:文殊院远眺,决意登天都
· 原文: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决意游天都。
· 翻译:(略)我独自一人被一路的奇景吸引,不觉独自上前。登上峰头,看见一座飞檐似鸟翼的庵院,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前年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几乎可以伸手揽取。向四周环顾,只见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景色最绝妙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僧人澄源,他的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站在庵前,指点着天都、莲花两峰。庵中的僧人说:“天都峰虽然近却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但道路遥远。只好就近眺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我不听,决心去游览天都峰。
· 深析:
· 经典的观景台:文殊院视角的描绘,“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已成为黄山最经典的画面描述。“可手擥” 三字,将秀色可餐的视觉感受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亲近感,想象奇绝。
· 探险家的灵魂:面对庵僧理性的劝阻,徐霞客“不从”,“决意游天都”。这充分展现了他不畏险阻、追求极致的探险家精神。这是本文行动线的核心驱动力。
第三段:勇攀天都,置身云海(全文高潮)
· 原文: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止文殊院。
· 翻译:(略)到了天都峰旁,顺着流石像蛇一样匍匐而上。抓住草木,拉着荆棘,遇到凸起的石块就越过石块,遇到陡峭的石崖就攀援石崖。每到手脚无可着落之处,澄源必定先登上去,再垂下手来接应我。一想到上去已经如此艰难,下来又怎么受得了?但最终还是不顾一切地爬上去。经历数次危险,终于登上了峰顶。只见一块数十丈高的石顶峭立在那里,澄源在它的侧面探寻,发现了石阶,便扶着我登上去。只见万千山峰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与它抗衡。这时浓雾忽聚忽散,每当一阵浓雾袭来,就对面不见人。远眺莲花等诸峰,大多淹没在云雾之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就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右,云雾就从峰左冒出。峰上的松树还有曲折挺拔、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主干粗如手臂,却无不平贴在石头上,像苔藓一样。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向下看诸山峰,一会儿露出青翠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银色的云海;再眺望山下,则是阳光明亮,是另外一个世界。天色渐渐暗下来,于是把脚朝前伸,手向后撑着地,坐着往下滑行;到了最险要的地方,澄源同时用肩和手来接应。度过险境,下到山坳时,夜色已经笼罩大地。再从峡谷中度过栈道向上走,宿在文殊院。
· 深析:
· 攀登的细节:“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这些动作描写,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出,其真实感与危险性扑面而来。
· 顶峰的豪情:“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站在绝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群山臣服,唯有莲花峰与之抗衡,展现了征服者睥睨天下的豪迈气概。
· 与雾嬉戏:“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将雾写得如此灵动,仿佛一个有生命的、调皮的精灵在与登山者嬉戏,充满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情趣。
· 植物的奇态:写松树“曲挺纵横”,写柏树“平贴石上,如苔藓然”,观察入微,抓住了高山植物为适应强风而生的独特形态。
· 云海的奇幻:“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这是描写黄山云海的经典名句。“碧峤”是云海中的岛屿,“银海”是浩瀚的云涛,青白相间,动静结合,宛如仙境。
· 下山之险:“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此句与上山的“蛇行”呼应,将下山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姿态写得极为传神。
---
总结与升华
艺术特色:
1. 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全文以日记体写成,时间、地点、路线清晰可考,同时又运用了生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使游记既真实可信,又文采斐然。
2. 层次分明的游踪线索:从汤口出发,经朱砂庵、黄泥冈至文殊院,再攀天都峰顶,最后返回,线索清晰,如同带领读者亲身走完全程。
3. 身体力行的探险精神:文中充满了“扶杖”、“蛇行”、“攀”、“牵”、“援”、“下脱”等动词,极大地增强了动作感和现场感,凸显了作者用身体丈量大地的伟大精神。
核心价值:
《游黄山日记》代表了明清山水游记中“实证派”的最高成就。它不再仅仅是士大夫抒发个人情怀的载体,而是成为了探索自然、记录地理的科学文献。徐霞客用他的双脚和笔,为中国游记文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其承载了更厚重的科学内涵与更无畏的探险精神。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黄山的奇景,更让我们看到一颗为追求真知而勇往直心的伟大灵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