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方凯)记者10月26日从大同市云冈研究院获悉,截至10月25日上午9时35分,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2025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当日的参观人数为12909人,景区还从当日入园游客中随机抽取了11名幸运观众,这些幸运观众在文物保护人员的引导下,走进正处于搭架保养阶段的第5窟,近距离感触千年石窟的造像肌理与艺术脉络。
(资料图)
近年来,云冈研究院通过优化服务、创新文化表达、强化文物保护等举措,不仅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有序”的文旅新态势,更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为文物永续传承注入科技与匠心力量。
为应对游客量增长带来的服务挑战,景区持续深化以游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将精细化服务贯穿游览全流程。通过网络预约购票系统引导游客错峰出行,在重大节假日推出延时开放的弹性运营机制,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需求。同时,景区部署实时监测与动态预警系统,通过分布在核心洞窟的传感器实时捕捉人流数据,一旦某区域密度超标,便会通过广播和现场疏导等方式分流,确保游览安全与舒适度平衡。
为打破传统文物景区“单一景观”的局限,云冈石窟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路径。2025年陆续推出“般若——郑勤砚作品展”“万年:明代的城防与边防”“云冈·千年回响——第五届全国壁画大展”“探弥·云冈:超沉浸数字光影+XR大空间展”和云冈石窟诗词民族管弦乐演出,以及全国科技周、文化自然遗产日、精品研学团等特色活动,让游客在视听共鸣中触摸历史。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文化表达更接地气,更推动云冈石窟从旅游目的地向文化体验地转型。
虽然游客量在增长,但云冈研究院始终把“保护第一”作为发展的核心原则,2025年以来,先后对多个洞窟开展了系统性日常保养维护,目前正在搭架保养的第5窟便是其中的重点项目。
除人工保养外,景区还构建了“科技+人工”双重保护体系。通过无人机巡检监测洞窟顶部岩体稳定性,用温湿度传感器监控洞窟内微环境,持续开展“数字云冈”工程,对重点洞窟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目前已完成80%洞窟的数字建档,为文物修复、学术研究与线上展示提供数字档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