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福州站)”在福州市文化馆周末大舞台启幕。霜降后的福州,湿润凉爽,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的乌兰牧骑走进繁花盛开依然的福州,列队在绿草包围的舞台上,如北疆文化之花绽放在美丽的闽江之上,为“有福之州”带来文艺之福。
这支巡演队伍由赤峰市乌兰牧骑、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克什克腾旗乌兰牧骑组成,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东海之滨,于10月24日-25日连续两天分别在福州市文化馆周末大舞台、福州市鼓楼街区三坊七巷、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市民、游客献上多彩的节目。
60年的坚守与传承 为中国文艺史添彩
10月24日19时30分,在福州市文化馆周末大舞台演出现场,情景歌舞《我们是红色文艺轻骑兵》率先登场,瞬间点燃全场气氛。
内蒙古的乌兰牧骑文艺队伍诞生于1957年,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1965年5月至12月,乌兰牧骑开启首次全国巡演。三支乌兰牧骑代表队走遍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时7个半月,总行程10余万公里,演出600多场,观众达上百万人次。这段光辉历程,书写了新中国文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60年,风雨兼程,万水千山,乌兰牧骑这支诞生于草原、成长于人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恰似草原上生生不息的萨日朗花,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指出,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
榕城演出讲述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
在榕城福州演出的节目像这座城市的鲜花一样争奇斗艳:女高音独唱《牧民歌唱共产党》高亢嘹亮,唱出草原儿女的心声;顶碗舞《圆之梦》技艺精湛,展现蒙古族舞蹈来源生产生活的魅力;马头琴与呼麦《英雄格斯尔》苍凉悠远,把八闽儿女带到长风浩荡的草原;长调民歌《珠瑟莱》如泣如诉,讲述由远古而来的游牧之坚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男女群舞《石榴情》,由赤峰市艺术剧院与巴林右旗乌兰牧骑联合演出,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寓意。另外,耳熟能详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火红的萨日朗》等曲目,引发全场观众的共鸣。
10月24日晚的演出现场气氛热烈,除舞台下座无虚席外,广场上围站了三重观众,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亮丽的舞台,生怕错过精彩演出。跟着旋律跳跃的孩童,深情哼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中年人,受邀上台学跳蒙古族舞蹈的阿姨……每一个画面都诉说着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
当地观众秦支雄边看表演边细数内蒙古的艺术家,“德德玛、齐峰、腾格尔、呼斯楞……”他感慨道:“我们难得看到这样一场来自内蒙古的表演,欢脱的舞蹈,奔腾的歌声,硬朗美丽的演员,内蒙古的样子近在眼前。这样的文艺队伍要多来我们这里呀,我们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演出。”意犹未尽的他还向记者询问:“我最远去到承德,离内蒙古近了吗?”当得知“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时,他连声说:“好好好,明年夏天就去。”记者说:“内蒙古春夏秋冬欢迎您!”
街巷表演激发同歌共舞的文化共鸣
10月25日上午,“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 福州站)”来到福州鼓楼街区福州市鼓楼街区三坊七巷,选择适合街巷的典型节目进行表演。身着演出服、手拿乐器的乌兰牧骑队员们刚到街区,就被热情的游客包围。观众到,口哨起,乌兰牧骑队员们排列开来,便坐在凳子上,齐奏《万马奔腾》,随着观众的叫好声不断,再奏一首《白马》。节奏感热烈的北疆之音,引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围观欣赏并举起手机拍摄视频。
从24日晚表演现场了解到25日演出时间地点的福州市民刘馨阳,专程赶到三坊七巷,他说,听到马头琴声在老街响起,震撼难以言表。“琴弦一拨,闭眼就是风吹草低见马群的壮阔景象,睁开眼却身在烟雨闽都——这种跨越三千公里的文化共鸣太美妙了”!
另一位带着孩子观看节目的母亲接过话题说:“孩子刚才一直跟着节奏跺脚,艺术真的不需要翻译,驰骋北疆的生命力,今天通过音乐直接撞进了我们的心里。”
文化之美无疆界。闽都舞蹈团团长高潮说:“我从小就知道蒙古族舞蹈、心之神往跳上一曲蒙古族舞蹈。今天,终于在我的家乡学到正宗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很兴奋。它的音乐节奏感很强,随身起舞,身体就奔放起来。就这么短短的一分钟,让我久久难忘。”
10月25日下午,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门前早早就挤满了观众。乌兰牧骑队员向大家分发从玉龙之乡带来的文创产品,蒙古族博克手“将嘎”冰箱贴、赤峰玉龙手机挂绳、民俗元素开瓶器、巴林石挂件等,随后在观众的啧啧赞叹声中开始表演。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的出场都引来欢呼,顶碗舞《圆之梦》演员裙摆随着舞姿飞扬,一出场就赢得掌声雷动。来自北京的游客张红梅说:“顶碗舞我可知道,只是老在电视上看。今天亲眼看到,每一个圆都动感十足,灵动有生命力。谢谢演员们,辛苦啦!在福州旅游看到内蒙古的舞蹈,很幸福!”
165场演出释放文化力量
在三山一水的福州,所到之处皆是赞美之声。“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福州站)”巡演团领队巴图说:“来到福州说幸福,乌兰牧骑演员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观众的笑容。”聊到未来的计划,巴图说:“我们巡演主要以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主要目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内蒙古、熟悉北疆文化,进而实现不同地域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年,我们不仅演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节目,也吸收并融合创新了全国各地特色文化元素,在编排时对节目进行了适合新时代文化需求的改造。60年来,我们基本走遍了全国,今后,还将更加深入基层,把北疆文化推广到祖国各地。”
从草原到海洋,从北疆到南国,乌兰牧骑队员们用他们真挚的表演,搭建起一座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在剧场响起,在场各族观众齐声高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千山万水,艺术的魅力能够连接亿万心灵。
据了解,2025年开展的“北疆文化神州——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共组建12支乌兰牧骑巡演队伍,计划在全国演出165场。这朵“红色的嫩芽”经过60年洗礼,已长成参天大树,将继续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歌声传递温暖,用舞蹈演绎真情,让民族团结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让北疆文化的魅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