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上新街喧闹的人流,拐进一条静谧的胡同,老舍故居的石榴小院便藏在其中。每年石榴成熟的时候,都有不少游客要专门来探访这座极具底蕴的小院。10月26日,院落里三五游客驻足,抬头仰望枝头上的果实;展厅里,几位年轻人正仔细端详着展柜里泛黄的手稿,仿佛要通过那些褪色的字迹,穿越时空与这位文学大师对话。
几乎与此同时,在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几位游客正在旁边的1904文化艺术空间盖通关章,这里还有时光列车、花窗玻璃等多种精美印章,以及趣味的“时光列车护照”。“比起省博的宏大叙事,这里更像在听一位老济南人讲述他收藏的城市记忆。”游客李冉说。
悄然兴起的“小众探馆热”
曾几何时,博物馆游览几乎是省级、市级大型博物馆的代名词。而不知从何时起,济南的博物馆版图正在悄然重构。近年来,文旅愈发火热,人们希望更多了解旧日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在逛过大型博物馆、知名博物馆后,一批小众博物馆也加速进入大众视野。芙蓉街深处的济南老街巷博物馆,每个周末都会迎来一批探寻城市记忆的年轻人;位于经四路的山东邮电博物馆,虽然展厅不大,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色吸引着特定爱好者;藏在千佛山东麓的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更是成为艺术生必去的“圣地”。
“周末预约已经排到了两周后。”老街巷博物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由三间老民居改造的微型博物馆,面积不过二百平方米,却系统展示了济南传统街巷的变迁。墙上手绘的济南老街巷地图前,总围满了寻找自己家位置的本地游客。
“大型博物馆提供的是标准化、体系化的知识,而我们提供的是有温度的个人化解读。”这位负责人道出了小众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Citywalk带来的邂逅机遇
小众博物馆的热潮,与当下流行的Citywalk密不可分。当旅游从“打卡”走向“体验”,游客开始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的肌理。
在济南从事Citywalk导览工作的张哲观察到,过去半年,要求加入小众博物馆的游客比例明显增加。“很多人明确表示,他们已经去过省博、市博,现在想看看‘不一样的济南’。济南这些小众博物馆当然是不二选择。”
上周末,他带领的十人小队中,有六人是专门为小众博物馆而来。他们从老舍故居出发,经过数个民间收藏馆,最后在一家展示济南传统手工艺的小型博物馆结束行程。“这种碎片化的文化体验,恰恰拼凑出一个更立体的济南。”
在社交媒体上,“济南小众博物馆打卡”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百万。年轻人分享着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发现的惊喜——可能是某一枚特别的印章,可能是某一段动人的故事,也可能是与馆主的一次深入交流。这些“可分享的体验”成为小众博物馆最好的推广。
参观者在小众博物馆里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在济南老街巷博物馆,记者遇到了带着女儿前来参观的市民刘先生。小女孩正趴在桌子上拓印老街巷的门牌号,神情专注。“带孩子来这里,是想让她了解她出生前济南的样子。”刘先生说,大型博物馆去了不知道多少次,个性化十足的小博物馆能够提供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而在老舍故居,来自南京的大学生陈悦在留言本上写道:“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坐在窗前写作的身影,这种处于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感觉是读多少本书都无法替代的。”
个性化、场景化、互动性——这正是小众博物馆的魅力所在。当大型博物馆致力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时,小众博物馆则专注于某个切口,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它们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通过一个点深入,让参观者与某个特定主题建立深刻连接。
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节点
小众博物馆的兴起,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需求的变化。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个性化体验。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场所,而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未来的博物馆应该是多元、开放、互动的。小众博物馆就像是城市文化的毛细血管,让整个文化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然而,记者也发现,在这些小众博物馆中,有些展馆能够迅速出圈,有些却无人问津,这背后是为什么?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提升专业性?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公益属性与运营压力?这些都是小众博物馆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比如说济南的开埠博物馆,就因丰富的文物展示和创意化的表达吸引了不少观览者。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的复古老地图、泛黄的老照片、古董打字机……瞬间让人感觉穿越到民国。而且博物馆还设计了一个名叫“经纬迷局”的沉浸式解谜游戏,让整个体验更具趣味性。
这些散布在济南角落的小众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它们或许没有震撼人心的珍贵文物,却有着最贴近城市脉搏的温度。
离开老舍故居时,夕阳正好洒在院中的石榴树上。一位年轻的志愿者正在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讲解:“老舍先生曾说,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我想,这座小院也是诗境的——它不大,却装下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
或许,这就是小众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它们不大,却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一扇扇窗。在标准化、规模化的时代,这些小而美的存在提醒我们——文化从来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更是由无数个体记忆和独特视角编织而成的丰富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