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引发关注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绳蹦极”项目被叫停。据悉,该项目原定于当天开放,但因安全评估未完成被紧急叫停,目前仅进行沙袋测试,未开展真人测试。
无绳蹦极是近年来兴起于国外的一种娱乐项目,国内部分室内娱乐场地也有开设。与传统蹦极不同,在“无绳蹦极”模式下,体验者在高台处即将坠落时,会被突然放开绳索,然后进行“自由落体”。在贵州该景区中,体验者将坠落至约160平方米的巨型安全网,高度有20~50米的不同选择。除主防护网外,底部设气垫备用防护。景区曾提及,开放后会购买保险,整体项目预计收费2000元左右。
对此,北京市通州区消防救援局新闻宣传科祁兴龙于10月23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无绳蹦极项目无专门的国家标准,该类新兴娱乐设施的创新速度超过标准更新速度。还有安全网的现有标准主要针对防坠落功能,如建筑工地防护网,仅考核网的拉力、结实度,未考量“从高空主动坠落至网面”的缓冲需求,与娱乐设施所需的“缓冲防护网”标准本质不同。沙袋测试不能代替人体测试也是同理。“摔不死不等于摔不伤。”祁兴龙说道。
在祁兴龙看来,该项目存在多个风险点:
网体延展设计不精确。安全网需结合坠落高度、网面与地面的距离综合设计,若高度过高或网地距离过短,即使网体有延展,仍可能因缓冲空间不足造成伤害;同时需根据不同体重区间计算网体缓冲能力,确保不同体重人群坠落时冲击力可控。
坠落姿势不可控。传统蹦极有固定坠落姿势,而在无绳蹦极中,虽然坠落前的初始姿势固定,但难以完全确保体验者在下坠过程中是否因害怕、外力等因素而发生姿势变形。不同姿势对身体的冲击力差异极大,尤其对身体调节能力弱的人群(如老人、儿童、行动不便者),易因姿势不当导致脊柱、脑部、内脏承受过度冲击。
坠落冲击力较大,可能致人体多处受伤。骨骼与脊柱方面,无绳蹦极可能导致骨折、脊柱压缩性损伤,严重时引发瘫痪;尤其骨密度较低的人群(比如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2.5,即为骨质疏松),骨骼对冲击力的承受能力下降,参与蹦极时骨折风险更高。心脑血管方面,瞬间冲击可能引发血压骤升、心率失常,可能诱发心梗、脑梗;不当坠落姿势(如发生面朝下)还可能导致胸腔、腹腔内脏受压,引发内出血。眼部等局部方面,高空坠落可能使眼部等部位面临冲击风险,造成视网膜损伤、失明等伤害。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如果儿童参加无绳蹦极,极有可能对儿童脊柱造成伤害。由于儿童青少年脊柱的椎体、椎间盘、韧带等结构尚未发育成熟,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远弱于成人。若弹跳时姿势不当(如腰部过度弯曲、扭转),还可能造成脊柱韧带拉伤,甚至影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和生长发育。
此外,儿童心脑血管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血管弹性和心脏调节能力较弱,蹦极产生强烈的失重、超重感,带来血压骤升骤降、心率剧烈波动,也会增加儿童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我都不太推荐这项运动。”陈琳嘱咐。
专家建议,在体验极限运动项目时,需确认场所具备旅游部门、安监部门的审批资质,拒绝无资质的“临时项目”或“网红打卡项目”,还要注意索取发票。有基础疾病、特殊生理状态(如孕期、术后恢复期)者,主动避免参与;老人、儿童、身体不适者坚决不尝试;严格遵守工作人员的安全提示,如身体检查、姿势指导、防护装备佩戴,不擅自违规操作。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