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 》( 2025年10月28日 第 05 版)
在殷墟博物馆内,游客可以通过多媒体沉浸式感受商代铸铜场景。
□本报记者李琳杨之甜
10月的安阳,洹河碧波映着两岸秋色,河畔的殷墟遗址在暖阳下更显厚重。
10月22日,步入殷墟博物馆,裸眼3D技术让沉睡三千年的亚长牛尊“挣脱”展柜束缚,青铜纹路在光影中流转;不远处的殷墟景区里,XR科技《巴方伏击战》正在上演,孩子们戴着VR眼镜,跟着虚拟场景里的“士兵”一起隐蔽、冲锋,完全沉浸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历史互动中。
时光流转,这片文明圣地以科技为钥激活历史密码,以创意为桥联结古今生活;这座承载着商王朝文明密码的遗址,正以青春之姿与新时代对话。
全景展示商文明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殷墟博物馆毫无疑问成为“网红”——该馆接待游客达14万人次,10月4日单日接待2.3万人次,收入600万元,其中文创收入180万元,同比增长8%(不含景区)。
开馆即巅峰。自2024年2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已有近330余万人次走进这座以中华文明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象的青铜色博物馆,以期通过更加鲜活、立体的方式,触摸三千多年前商王朝的文明记忆。
这一座全景式展示商代文明的专题博物馆,收藏文物近4000件套,从商代历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角度,全方位阐释商朝的城市文明、礼乐文明、青铜文明、文字文明和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2.2万平方米,拥有大量刻辞的甲骨,成组成套展出的铜觚、铜爵、铜斝等,还有各式玉器、陶器……“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大常设展览,以及“子何人哉”“长从何来”“车辚辚马萧萧”三个特色主题展,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造器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在殷墟博物馆,游客还能窥见商代人的生活起居。“子何人哉”展区,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了一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推测“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儿子,是一名热衷占卜的问卜者。其占卜内容涉及祭祀、贡纳、军事、田猎、宴饮、舞乐等诸多事项,以“日记式”生动再现了商王朝“王子”的方方面面。
开馆以来,殷墟博物馆以文物为依托,落地数十个内涵丰富的展览;从裸眼3D、增强微痕、AI等数字重建技术到智慧导览,赋予文物、文献、文字记载等新时代表达方式;联动拍摄文化遗产传播项目,开展直播活动,推出专题讲座;通过特色体验研学活动,在大思政课堂里培根铸魂育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阐释作用,加强对殷墟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殷墟博物馆将着力打造商文明研究阐释高地和一流价值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科技赋活商文化
轻点屏幕,16片甲骨的数字影像随着指尖的挪移而跃动,高精度三维模型、增强微痕图、灰度图……实体甲骨上或许已模糊不清的刻印,在硕大的互动屏幕上重新变得清晰可见。
这是殷墟博物馆联合腾讯SSV等多方共创的数字互动展示屏,也是该馆的“黑科技”装置之一。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16片实体甲骨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一览无遗。
遍览殷墟博物馆各个展厅,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无处不在,将传统博物馆“玻璃柜+标签”的展陈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殷墟故事。
全息投影沙盘上,详尽呈现商王朝的都城变迁;数字沉浸空间里,“商王武丁”款款而来,与你我直接对话;裸眼3D大屏中,跪坐玉人“站”了起来,亚长牛尊摇头摆尾、憨态可掬……“殷墟博物馆以科技赋能,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文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赵清荣说。
此外,殷墟博物馆还设置了10多处人机交互体验区,通过数字拼图、甲骨文闯关游戏、甲骨文互动投影等,让游客在寓教于乐中,将商文明、甲骨文相关的知识内化于心。
“殷墟博物馆建设有科技考古实验室、高标准文物展厅、文物库房等,将承担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科技检测、研学教育、游客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殷墟科技考古和文物的研究、保存、展示提供高标准设施条件。”赵清荣说。
沉浸讲好“大邑商”
“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已成为安阳文旅最生动的注脚。
以日读为特色、有“微型纸上殷墟博物馆”之称的《殷墟日历》,以亚长墓出土兵器为原型设计的毛绒玩具,以妇好鸮尊为灵感设计的“鸮鸮立体干发帽”……在殷墟博物馆“礼文宫”文创商店,前来选购的游客络绎不绝。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注册“礼文宫”特色IP,已设计文创产品近800款,目前在售的有300多款,为公众打造可体验、可把玩、可带走的“殷墟”。
当文化遗产走出展柜、走进生活场景,文化自信便有了更加具象的载体。“喝一杯甲骨文咖啡,吃一碗甲骨文面条,再和亚长墓出土的‘青铜手’隔空击个掌。”游客鲁女士说,“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以殷墟博物馆作为“龙头”带动,其所产生的辐射效应远超文化领域。
以殷墟为核心,安阳构建起“馆内解码+城外延展”的文化活化体系。在殷墟考古文旅小镇,“小镇·有戏”“国潮音乐节”等活动将考古文化与潮流体验相融;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动推出“生肖灵韵·雕版传瑞”等互动项目,甲骨文墨水饮品、盲盒等26类文创产品屡屡售罄;安阳整合殷墟博物馆、洹河夜游、考古文旅小镇等资源,推出汉字文化寻踪之旅等6条精品线路,形成可游可玩的“大邑商”文化集群;每逢假期,《洹溯·大邑商》夜游演出与无人机表演点亮洹河夜空,古城魁星阁灯光秀、相州古城剧本游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夜游;街头巷尾的甲骨文路牌、雕塑与百座甲骨文书屋相映成趣,中小学校的甲骨文广播体操更让古老文字在运动中焕发活力,将文化基因刻进城市肌理。
从洹河夜游向全城辐射,集文化体验、考古研学、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殷墟大文旅格局方兴未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阳市接待游客4994.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12.8%。曾经略显清冷的古都安阳,正借助殷墟IP向文旅新城迈进。
站在殷墟博物馆的青铜礼器前,3000多年前的文明印记与新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博物馆内的科技解码到城市中的生活浸润,每一处变化,都在践行“古为今用”的嘱托。正如洹水不息,殷墟这处中华文明新地标,正以愈发昂扬的姿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责编:朱晓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