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需要排队的景点和小吃,只有苏州最原始的模样。
桃花坞大街的性子,有着两个极端。平日里的正午,大街完全暴露在了太阳光下,街上鲜少能见到人,偶有几辆电瓶车疾驰而过,转眼就钻进了一旁的弄堂。
可一到傍晚,这里完全是另一副光景。穿过养育巷往北边走,桃花坞大街的车流已经来势汹汹,轿车缓慢爬行,电瓶车依旧飞速攒动,行人在溜缝。
王尧在《桃花坞》里提到一座桃花桥,书中主人公方后乐常在桥上张望。我初次逛桃花坞时没有寻到桃花桥的踪影,只有眼前这座桃坞桥,跟着导航上标记的桃花桥地点寻找也悻悻而归。
直到另一个傍晚,秋天的苏州太阳落得愈来愈早,四五点钟已沉到了半空中,催着桃花坞大街上的人们该放学的放学,下班的下班,早些回家。
此时的桃花坞被夕阳包裹着,街道上泛着细碎的金属光泽。车辆从四面涌来,有下班回家的、接孩子放学的、纯粹路过的,也有像我这样不请自来的。
其实桃花坞这片儿还是保留了比较原始的小巷人家生活形态,没有商场和商品房,清一色的矮房子,一进到弄堂里,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沿河边漫步时,蒜瓣爆香的气味会顺着晚风飘来,那是令人念家的味道。一边是忙着做晚饭的人家,另一边是大街上叫卖声不绝于耳的各色铺子,居民在两边之间穿梭,好像误闯进了王尧笔下的《桃花坞》。
正回想着小说中的片段,桃花桥忽然就出现在眼前!它它它,居然在这里,在桃花坞大街和阊门西街的交汇处,就在桃坞高中的门口。此刻桥上停满了等孩子放学的家长,让它显得格外不起眼。或许平日里也没那么起眼,本就是桃花坞居民眼里再寻常不过的一座桥。
桥上,无数少年匆匆走过,不曾停留。
我走上桥,学着方后乐的模样张望。眼前的景象和当年主人公看到的许是没差,一条小河东西向流淌,两岸的人家过着酸甜苦辣的日子,偶然传出锅碗瓢盆的声响,叮铃咚隆地汇入小河,落入波光。
大街依旧热闹,但如果朝着桃坞高中的方向往弄堂里走,又像闯进了另一个世界。
弄堂门口的阿婆端着饭碗,从碗里挑拣出几块肉扔到地上,给她的小猫吃。学校门前的小卖部里,炸鸡柳和淀粉肠滋滋作响,除了马路边的家长,它们最盼着放学铃声响起。越往弄堂深处走,家常菜的气味愈发浓郁,这家人家炉子上在炖肉,那家人家今晚烧鱼,穿梭在人家里弄的脚步不再悠闲,此时此刻,想立马回奶奶家吃饭的心情尤为迫切。
正打算原路返回之时,眼前闯进了一片不同于河边青砖黛瓦的民国小洋楼建筑,墙上写着大大的“志仁里”。
地图上看,此地位于古城区西北角阊门内下塘一带,之前从未留意过。
这片建筑群由一位阙姓商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建造,南北长约77米,东西长约55米,坐北朝南,最南端是一排六组平房,接着是六组楼房,最北端则是两处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
细细逛下来才发现,这里不仅有西洋建筑的影子,还保留了传统的木结构,里面至今仍然住着人。
天色渐晚,居民区愈发安静,静得能听到隔壁弄堂是否有自行车行过。回桃花坞大街的路上,正好赶上了桃坞高中放学,少男少女们从校门口如洪水般涌出,浩浩荡荡,还带着声浪。他们往巷子口一直走,穿过桃花桥,而后四散开来。
来源:情调苏州
编辑:小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