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联通官方号发布《国庆遇中秋,联通大数据解析“超长假期”文旅消费》。该文中列出了“国庆中秋假期城市外地深度游客量TOP30”榜单,邯郸赫然在列。
不同于网红城市的瞬时爆发,邯郸的客流增长带着稳稳的底气,这份底气并非来自单一景点的高光,而是源于邯郸各县域立足自身特色,走出差异化文旅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大名:文脉为魂,千年古城的古今对话
“北京大名府·运河夜未央”,这句标语精准概括了大名县的文旅基因。作为北宋陪都与运河重镇,这座古城没有将历史封存于博物馆,而是以“活态传承”的智慧,让千年文脉成为可触摸的旅行体验,更在2025年河北文旅“趣”玩目的地榜单中跻身第五。
大名宋街灯火辉煌,游客络绎不绝。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绍宗 摄
“双节”期间的大名古城,是一座流动的“北宋江湖”。以《水浒传》“智取大名府”为蓝本的行进式演艺每日开演,身着古装的演员从大名集荟出发,沿古城南街铺展“风云初起”“北街密会”等场景,游客紧随其后,在青石板路上亲历江湖传奇。
古城南街推出的“双重时空·一票通玩”套票更具巧思,一张票即可穿越“水浒江湖——宋风雅集——复古年代”三大空间:在“水浒谜阵”猜灯谜,于“好汉酒肆”品小酌,看水浒杂技惊心动魄,不同时空的记忆在此交织。
夜幕下的古城更显梦幻。北城门的光影秀以城墙为幕,将运河漕运的繁华、北宋朝堂的气象投射其上,光影流转间恍若千年;“火树飞壶”特技表演中,“铁花+风火轮”“水上飞人+火壶”的震撼场景,让护城河两岸掌声雷动。
全天候错时上演的“月满运河·宋韵团圆”演艺同样精彩,王婆说亲、说书艺人、NPC巡游轮番登场,中秋限定的嫦娥与李白还会与游客互动,国庆当日的“万人同声心向党”大合唱,更让家国情怀与古府底蕴完美交融。
宋街片区则演绎着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唐艺团队的户外直播引爆线上流量,弘敬阁亮灯仪式再现《梦华录》汴京盛景,“忠义大名府・盛世运河情”才艺秀将花车巡游、国风戏曲、马术表演等十余项节目串联,“芝麻江湖”实景演艺则把小磨香油非遗与水浒文化巧妙结合。
“邯郸味道”美食市集上,25家商户现场制作烧麦、二毛烧鸡等特色美食,评选“必吃榜单”的活动让游客在味觉中读懂大名烟火。
成安:音乐为桥,礼乐古县的潮流破圈
“没想到县城音乐节的氛围,比一线城市更纯粹!”社交媒体上的这句感叹,道出了成安文旅爆红的密钥。这座有着 “礼乐之乡”美誉的小城,没有固守传统标签,而是以一场“美丽中国踏歌行·礼乐成安音乐节”为支点,撬动了县域文旅的全新可能。
这场为期三天的音乐盛宴,创造了惊人的流量效应:34组实力歌手轮番登台,14.12万名乐迷跨越山海而来。首日张靓颖冒雨献唱《画心》,观众雨伞组成的“蓝色海洋”成为经典画面;次日辛晓琪的《味道》引发集体回忆杀,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让全场蹦跳;收官日郑钧的《回到拉萨》点燃摇滚情怀,黄子韬的联唱将气氛推向高潮。
舞台之外,6个邯宝坊、9个农产品展区成了文化打卡点,剪纸非遗传承人郭咏梅的“音乐节定制剪纸”被抢空,“成安酥肉”摊位前的香味飘出百米,摊主笑称 “三天卖了平时一个月的量”。
更精妙的是“票根经济”的联动效应。凭音乐节票根可享18家餐馆、12家文创店折扣,这张小小的纸片串起了“观演+住宿+餐饮+游览”的完整链条。
汉庭酒店满房率达100%,外地游客占比九成;如意公园、红色文化园游客量翻番;非遗文创与农产品销售额突破 500万元。从济南专程赶来的乐迷李哲道出心声:“先逛邯郸道古迹,再听摇滚现场,这种古今碰撞太奇妙了。”
这背后是县城治理的温度与智慧。300辆接驳车实现停车场与会场无缝衔接,2600名安保人员与1200名志愿者守护秩序,散场20分钟高效疏散的细节,让“礼乐成安”的品牌不仅有热度更有口碑。正如当地学生所言:“这场音乐节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千年礼乐与青春律动不再对立。”
武安:山水为基,太行深处的农旅融合
“一半是太行,一半是故乡”,武安市活水乡李家庄村的这句标语,精准诠释了其文旅发展路径。作为太行山东麓的山水小城,武安没有简单贩卖自然风光,而是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让山村烟火与太行美景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远眺太行百里画廊的宋祖台驿站。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学维 摄
山李冀·山游市集的蜕变堪称奇迹。这个曾守着京娘湖、东太行等4A级景区却鲜有人停留的“过路村”,通过引入文旅公司,遵循“不砍树、不填塘、不拆房”原则,将闲置房屋打造成 “活态饮食博物馆”。
双节期间,村民高娟的“老面麻花”一天能卖600袋,王卫英的玉米糕刚出锅就被抢空,土鸡蛋、核桃等土特产成了香饽饽。来自河南安阳的游客张女士感慨:“没想到小山村藏着这么多美味,纯天然特产太抢手了。”
太行百里画廊则成了自驾与摩旅爱好者的天堂。这条国家级风景道串联起九个特色驿站,宋祖台的大锅菜、拽面留住游客味蕾,太行花谷的生态风光适合拍照打卡,机车驿站则承载着摩友的豪情。摩旅爱好者孙江涛带着朋友在此围炉煮茶:“以前总往外跑,才发现家乡的驿站既能歇脚,更是风景点和消费点。” 石家庄游客李文武一家沿着大道漫游:“每个驿站都有惊喜,比赶景点惬意多了。”
全域景区的特色活动更添魅力。京娘湖的晒架上,南瓜、辣椒、玉米堆出丰收图景,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农耕文化;东太行景区则把山川变成了“天然运动场”,游客凭减重重量兑换山货,北京游客刘静静减了2斤,笑着说“山货是最好的伴手礼”;古武当山的电音篝火晚会、七步沟的“高跷走兽”非遗表演、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展示中心的“与国旗同框”活动,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全域共振:从流量爆红到长效发展
邯郸县域文旅的成功,绝非三地的“单兵作战”,而是全市统筹下的“合力突围”。2023年邯郸接待国内游客8544.3万人次;2024年邯郸接待游客首破1亿人次,首次入选“长红城市榜30强”;2025年春节外地游客增长超五成,上半年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8.2%、18.9%。这背后是“各美其美”的差异化布局与“美美与共”的全域联动。
从大名的文脉传承到成安的音乐破圈,再到武安的农旅融合,邯郸的实践证明:县域文旅不必追逐网红热点,立足自身禀赋做好“特色文章”,就能走出差异化之路。
当千年古府的钟声、音乐节的旋律与太行山的秋风交织,邯郸不仅赢得了黄金周的流量,更筑牢了“长红”的根基。正如“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口号所言,这座城市正以县域文旅的蓬勃活力,等待更多人前来聆听传统与现代的共鸣。
本报记者 王梦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