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盛大开园。十年后,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以 “合十共生・牛首万象”为主题的秋季系列活动正式发布,展现了南京文旅融合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被瞩目的是,牛首山正式启动“牛首万象”海外传播计划,这标志着牛首山的国际化战略进入全新阶段。
众所周知,故宫、大英博物馆、埃菲尔铁塔、泰姬陵、金字塔,既是世界级的文旅景点,也是一个国家甚至一种民族文化的具象化表达。
如今,历史与创新在南京牛首山交融,打造出中国文旅地标“走出去”的独特范式——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播者。
今年1-9月,牛首山景区入境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
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南京文化名山,现在正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
从“南京牛首”到“世界牛首”,南京这座山为何要走向世界?底气在哪?
出海动因
踩准全球文旅消费的 “时代脉搏”
牛首山的国际化布局,并非盲目跟风的 “文化输出”,而是全球化视野下的战略选择,精准踩中了当下全球文旅消费的升级趋势。
从市场需求来看,“体验经济” 正在改写海外游客的旅行偏好。
他们不再满足于对传统景点的 “走马观花”,而是渴望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的沉浸式体验。
此前,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 “传统符号”,缺乏兼具东方底蕴与现代表达的新载体 —— 于是,牛首山以 “一座山读懂半部金陵史” 为内核,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精神体验,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从历史维度来看,牛首山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 “现代续篇”,依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联结,它天然具备跨文明对话的基因。
事实上,在马来西亚展会、泰国旅游商踩线等活动中,牛首山的深厚历史与景观与当地文化形成共鸣, “丝路遗韵” 从历史课本走进现实旅行,从而成为文旅经济打开国际增量市场的钥匙。
从文化格局来看,牛首山的出海正是对 “文化全球化” 的主动回应。
当全球文旅竞争从 “景点比拼” 升级为 “文化话语权争夺”,牛首山以 “合十共生・牛首万象” 为核心理念,通过 “跨界研讨、艺术展览、海外传播” 等多元形式,既传递南京的东方智慧,也为中国文旅品牌的国际化提供了 “新样本”。
从市场角度来看,牛首山的海外推广有明确的市场导向。除日、韩及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外,来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远程市场的游客数量也在快速上升,已成为海外游客入境游的重要“流量入口”。
而且,牛首山“中国森林氧吧”的认证,精准契合了全球低碳旅游的潮流,让自然之美成为跨语言沟通的“通用语言”。
山是南京的山,也能成为全球旅客的景仰。
出海底气
文化厚度 + 现代创新的 “双轮驱动”
若问牛首山 “出海” 的底气何在?
答案藏在其 “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 与 “领先行业的现代创新” 之中,我们认为,这二者共同构成其国际出差、跨越文化壁垒的核心竞争力。
1. 文化底气:千年文脉的 “活态传承”
牛首山的文化根基,是一部跨越千年的 “地层史”,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痕迹,到唐代法融禅师创立牛头禅宗,再到佛顶骨舍利的供奉,每一层历史都为其注入独特的文化密码。
如今年,这座建在废弃矿坑上的巧思,将生态修复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地下6层深入山体88米,地上3层以巨型莲花托举佛顶。
步入佛顶宫,千佛殿的穹顶鎏金与镜面水池交相辉映,让人屏息。
山巅的佛顶塔高88米,九层八面的唐风设计与弘觉寺塔(唐代)遥相呼应。
登塔远眺,长江如练,金陵城郭尽收眼底。
刚刚发布的 “牛首新十景” 更将这份底蕴具象化 —— 既承继 “牛首烟岚”“祖堂振锡” 等金陵旧景,创新融汇“佛顶圣境”、“牛头樱雨”、“唐风回雪”、“桃溪芳浔”、“澄江如练”、“金陵小城”、“丹心映垒”、“郑和景行”、“南唐二陵”、“梅岭寻痴”新景致,10 处景观如同 “打开的文化抽屉”,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触摸历史温度。
这份底气还体现在 “生态与文化的共生”,佛顶宫内 4000 余件艺术品中,“如皋丝毯织造技艺”、“东阳木雕” 等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
其中 “藻安・金陵首饰套装” 将唐代莲花藻井纹样转化为时尚饰品,斩获 2025 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 这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更是 “可带走的东方美学”,非常受欢迎。
2. 竞争优势:科技与 IP 的 “破圈之力”
众所周知,出海的难题之一在于不同文化传播的时空受限,因此在现代创新层面,牛首山用科技打破“时空壁垒”。
以科技推动智慧景区建设,打造了包括元宇宙、智能客服、AR沉浸体验等应用与服务场景的“数智牛首”数字化平台,科技感十足,沉浸体验感浓厚,文化特色鲜明,推出以来用户量超200万人次,使用量超1600万人次,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2024年中央级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与 “数智牛首” 侧重文化体验不同,“牛小禅 AI 伴游” 以“服务游客全流程”为核心,聚焦对客服务的便捷性与实用性。其整合数字地图导览、实时AI伴游讲解、定制出行计划等功能,让智慧服务渗透 “游前-游中-游后” 每一环,进一步提升游玩过程中的舒适感与效率,成为连接游客与景区的智能服务桥梁。
当然,更具冲击力的是其 “IP 跨界的全球化玩法”,让东方符号进入全球文化视野。
3.城市跃进:南京与江宁的广阔腹地与城市魅力
牛首山是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山,所在地江宁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这里拥有4000年的“湖熟文化”、50万年的南京直立人化石等历史文化遗存,“春牛首”习俗历时千年,如今,“一座山带火一座城”。
而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
“总要来一趟南京吧”,成为国内城市宣传的现象级传播,“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拉开苏超火爆序幕……最近假期,南京入选众多平台统计的游客量第一,牢牢占据C位。
现在,牛首山从江宁“诞生”,成名于南京、长三角,正在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窗口。
传播策略
从 “单向输出” 到 “全球对话”
牛首山的海外传播,摒弃了传统景区 “硬性推广” 的套路,构建起一套创新体系,实现了从 “流量” 到 “留量” 的转化。
我们注意到,“牛首万象” 海外传播计划的启动,标志着其传播从 “单点发力” 升级为 “系统作战”。
通过联合新华社 “艺文中华”、“水韵江苏 Visit Jiangsu”、携程国际在线、中泰文化交流中心、香港商报等权威机构,牛首山不仅获得了全球渠道资源,更借助官方背书提升了国际公信力。
例如,携程国际将牛首山纳入 “中国必打卡文旅地标” 推荐清单。
在 TikTok、Facebook 等海外平台,牛首山以 “四时牛首” 为主题,用无人机夜空秀、创意短视频吸引超 数十万海外粉丝。# 南京有个大榴莲#等爆款话题,将佛顶宫的建筑外形转化为接地气的 “网红标签”,让海外网友轻松记住这一地标,并鼓励全球游客分享他们在牛首山最酷的瞬间。
“牛首十二讲堂” 单霁翔、马伯庸、许知远、郦波、钱文忠等名家开讲,用通俗化的解读传递东方哲思 —— 这种 “内容种草”更具文化穿透力,让牛首山从 “遥远景点” 变成 “海外网友的文化谈资”。
这也是一种年轻表达,用 “潮流语言” 打破文化隔阂,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强调文化对话与共融。
当然,牛首山的海外传播并非 “一阵风”,不是零敲碎打的短期行为,而是有计划的持续运营,现在连续两年受邀亮相亚太旅游协会旅游交易会(PTM),持续与海外旅游商、文化机构对接。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彼得·西蒙以其亲自到访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切身经历表示,牛首山充满着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现代活力,令人叹为观止,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2025 年国庆中秋假期 8 天接待游客超 30万人次,跻身美团旅行首日热度 TOP10 景区(江苏第 1、全国第 7)。
出海成效
从 “南京名片” 到 “东方智慧标杆”
数据与口碑,印证了牛首山出海策略的初步成功,而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传统文化的全球化提供了 “南京范本”。
从成效来看,牛首山已实现多重突破:入境游客连续两年大幅增长,2024 年增长超 50%,2025 年 1-9 月远程市场游客量持续上升。
游客停留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5 小时,外地游客占比超 90%,推动南京从 “一日游目的地” 向 “过夜游目的地” 转变。
入选携程 “中国 100 必打卡景点榜”
,与故宫、上海迪士尼并肩,成为中国文旅的 “国际名片”。
从标杆的示范意义来看,牛首山的出海逻辑,它不再是 “高高在上的文化输出”,而是 “可感、可玩、可拥有” 的文化对话。
不再是 “固守传统的复刻”,而是 “鲜活生动的千年文脉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言:“牛首山应该成为文化传承、展示、体验的标杆地和全景式展示地。”
来自俄罗斯的Lisa直呼:“Wowwwww!太漂亮了!当我第一次来到南京牛首山,下巴惊掉在地上!”网友狂刷:“值得一游!”“中国旅游隐藏款!”
意大利的爱琳娜直接把牛首山列为“南京必去”榜首,她的视频轻松斩获数万点赞。
澳洲的Yvonne&Brodie更是感慨:“外国人二刷南京牛首山,还是被狠狠惊艳了......”
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牛首山可以朝着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目标迈进!
从废弃矿坑到城市名片,再到国际文旅顶流,一座山不仅能改写自身命运,更能为中国文旅的全球化传播开辟一条创新路径。
牛首山,了不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