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晨雾里,十万筑路大军悄然集结,如一股带着韧劲的力量降临在舞水河畔。彼时的榆树湾,还裹着山野的寂静,是南腔北调的劳动号子率先打破了这份沉寂——号子声此起彼伏,混着铁锹与钢钎的碰撞声,硬是 “煮沸” 了这片土地的寂寞。到了夜半,河畔与山间燃起篝火,跳动的火光映亮了汉子们黝黑的脸庞,也一点点驱散了群山深处的寂静。
那些筑路的汉子,大多身形瘦小,可手上的力气却像淬了钢。他们凭着钢铁般的臂膀,还有那股不服输的“战天斗地”的倔犟,手握钢钎、挥动铁锤,一锤一钎地凿向那座尘封了亿万年的莽莽大山。岩石崩裂的声响在山谷间回荡,铁轨则顺着他们开辟的道路,一点点向着四面八方延伸。
山风时常掠过工地,裹着汉子们汗水里的腥甜,也吹开了谷底木槿花的芬芳。曾经深居闺房的苗族姑娘、侗族姑娘们,渐渐放下了羞涩,纷纷走出家门,站在山坡上眺望。她们听着绿皮火车的汽笛从远方传来,看着列车一节节驶过 —— 那汽笛声像是一条无形的线,把远方的时光拉进怀化的褶皱里,又载着榆树湾的期盼,一节节奔向更遥远的地方。白色的烟雾从火车头里袅袅升起,汽笛声在山野间嘹亮地回荡,久久不散。
时光流转,如今的榆树湾早已换了新颜。高铁的银色弧线,像极了时代生长出的翅膀,冲破云层,与普速铁路的铜色轨迹在这片土地上交汇。它们一同将榆树湾的热情与活力传递到四面八方,而舞水河的水波依旧荡漾,仿佛在为这片土地注入养分,让榆树湾的根脉扎得更深、伸得更远 —— 不仅穿过云南、贵州的崇山峻岭,更触碰到了东盟海域吹来的海风,让铁路线连接起越来越长的远方。
当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灯光点亮鼓楼的飞檐时,风雨桥的廊柱仿佛也有了温度,稳稳接住了这座大山深藏千年的梦想。芦笙声悠扬响起,侗族大歌在山间萦绕不绝,歌声里满是少数民族的欢喜与期盼。再看那鼓楼与风雨桥的细节:青瓦之下,廊柱间严丝合缝的卯榫藏着老工匠的巧思;翘檐之上,雕刻的禽鸟姿态灵动,似要展翅飞翔——这些细微之处,都在不经意间将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悄悄传扬。
榆树湾的深处,始终藏着 “钢铁的温度”:普速铁路的钢轨上,印着岁月的厚重,载着过往的记忆缓缓前行;高铁的轨道则带着时代的轻盈,裹着未来的希望飞速奔驰。它们在同一个站台相遇、相拥,新旧交织间,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文脉传承的辉煌故事。
如今,东盟集市的烟火也在这里升起。铁轨成了最可靠的纽带,把东盟的色彩一路运来——芭蕉的翠绿、石榴的火红、大海的湛蓝,都悄悄融入了榆树湾的日常:融入那抹靛蓝的蜡染里,融入姑娘们胸前闪耀的银质挂环中,也融入那碗酸香醇厚的红酸汤里。这些色彩与味道,又和火车的汽笛声、鼓楼的铜铃声、风雨桥间掠过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谱写成一曲崭新的时代乐章。
我想,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的榆树湾,再也不会被人们淡忘。这座因火车而生、被火车 “拖” 来的城市,是风与钢铁交织的渡口,更是过去与未来在此停泊、又再度启航的滇黔门户与时光驿站。听,那熟悉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正带着榆树湾,向着新的远方重新启航。(图文/梁雅白)
征集公告:金秋寻景·遇见湖南|送家乡上红网时刻头条、上千屏
立即投稿:秋游时刻|金秋寻景 × 国庆随手拍 网友优秀作品投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