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风景秀丽的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大景区,有这样一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讲解员——杨慧芳。她扎根景区讲解岗位,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每一次讲解、每一场活动、每一次交流中,用行动勾勒出官鹅沟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成为景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官鹅沟周边聚居着藏、回、汉等多个民族,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相互交融,孕育出丰富且独特的历史故事与民俗风情。杨慧芳深知,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是诠释民族团结最好的素材。
为了讲好民族融合故事,她踏上了“寻宝”之旅。深入周边村寨,她与藏族老人围坐火塘,听他们讲述祖辈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往;走进回族家庭,了解传统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在汉族村落,探寻传统习俗与多民族生活交融的痕迹。无数个日夜,她穿梭于村寨与景区之间,为讲解储备了丰厚“弹药”。
讲解时,她将藏文化元素与多民族风情交织。生动讲述“官珠与娥嫚”的经典爱情传说,细腻诠释着两族青年为追求民族团结与和平的精神内核。当游客沉浸在浪漫故事中,她顺势延展,讲述传说背后各民族对美好爱情、和谐生活的共同向往,让游客理解这份跨越民族的情感共鸣。
介绍藏族传统“榻板房”,她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融入羌族碉楼的建筑智慧、汉族民居的实用设计,剖析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奇妙。“你看这榻板房的木质结构,有汉族榫卯工艺的影子;墙体的稳固设计,又借鉴了羌族碉楼抵御风雨的思路……” 生动讲解中,游客清晰看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脉络,理解民族团结在生活细节里的具象体现。
官鹅沟景区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民族。杨慧芳始终以热情耐心的态度,迎接每一位访客,用服务搭建起各民族游客沟通的桥梁。
日常讲解中,她注重引导游客互动交流。在民俗文化展示区,鼓励不同民族游客分享家乡特色,对游客轻松提问,激发游客主动交流,让各民族文化在景区碰撞、交融,也让游客在交流中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深刻含义。
重要节日,是展现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绝佳契机。杨慧芳主动协调景区,策划组织各族群众共庆佳节的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和谐氛围。

春节期间,她牵头举办“民族团圆年”活动,邀请藏族同胞展示锅庄舞,回族群众分享油香制作,汉族居民写春联送祝福。活动现场,各族游客、群众手拉手跳锅庄,不同民族的歌声、笑声交织。一位游客感慨:“在官鹅沟,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过年的热闹,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杨慧芳不仅专注讲解与服务,还积极投身景区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协助策划民族文化展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幕后功臣”。
她参与打造“民族文化长廊”,梳理藏、回、汉等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从服饰、饮食到艺术、信仰,全方位展示各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交融。每一块展板、每一个展品,都有她反复打磨的心血,只为给游客呈现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图景。
为让民族文化“活” 起来,她邀请各民族群众到景区表演、展示。藏族的锅庄舞、回族的花儿演唱、汉族的皮影戏…… 舞台上,不同民族的艺术交相辉映;活动中,她既是组织者,又是讲解员,向游客介绍表演背后的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在官鹅沟景区的平凡岗位上,杨慧芳用日复一日地坚守,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她把讲解变成传播团结的窗口,把服务做成促进交流的纽带,让活动成为交融互鉴的平台。
从讲解词里的文化融合,到服务中的贴心关怀;从节日活动的热闹交融,到文化展示的深度推广,她以行动让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游客眼中的生动故事、手中的精美香囊、舞台上的欢快舞蹈。
杨慧芳深知,自己做的事看似平凡,却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文章”。未来,她仍将坚守岗位,继续用讲解传递民族融合故事,用服务温暖各族游客,让官鹅沟的民族团结风景线更加亮丽,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旋律,在景区久久回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