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川区石桥镇紧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主线,以争创天府旅游名镇为目标,着力将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将“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拓宽融合路径
升级文旅“软实力”
在石桥古镇,“一街四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岁月的厚重与历史的底蕴。作为达川区文化重镇,石桥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国红色第一街”列宁街闻名遐迩,烧火龙、法门武术、翻山铰子等非遗项目精彩绝伦,此外还有烟火架、车车灯等10余项本土民俗文化。如何利用好本土的文化财富与乡土资源,让红色文化、非遗民俗从玻璃柜、展陈室活起来,成为石桥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此,石桥镇精心打造“红色+非遗+民俗”品牌,充分利用列宁街、千亩柑橘园等资源禀赋,将红色文化传承、沉浸式田园体验、全景式观光学习等有机融合,打造集休闲农业、观光体验、稻田娱乐、研学教育、民俗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通过红色文化、非遗项目引流,乡村资源赋能,让红色游、乡村游焕发生机。“今年以来,我们共承接研学体验、红色主题活动50余批次,1800余人次。接下来,我们还将紧锣密鼓地筹备今年的烧火龙民俗文化节活动。”石桥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德富说。
今年以来,依托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契机,石桥镇举办“烧火龙”“舞水龙”民俗文化节,吸引超15万省内外游客,推动旅游消费600余万元。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要引得来、留得住,也要带得走。石桥镇将宝井寨社区闲置的700平方米村小学校舍“变废为宝”,建成集电商运营与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电商物流中心,按照“整合资源、三方合作、平台租赁、共建共享”的方式,把当地绿壳鸡蛋、鲜鸡、腊鸡等农产品打造成特色“文旅伴手礼”,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我们一年通过直播带货实现销售收入达200万元,不仅将石桥的特色农产品送往了千家万户,还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石桥镇电商物流中心负责人杨强说。
唱响古韵新声
激活传承“新动能”
为充分挖掘非遗等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激活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机活力,石桥镇不断创新传承方式,优化运营手段,成立达州市宝善文旅有限公司,常态化组织策划文旅活动、民间艺术展演;打造双石片区文化传播中心,配套建设非遗研训室、多功能活动室、双石展陈室等,为烧火龙、翻山铰子、法门武术等非遗提供展示平台。无论是将翻山铰子融入婵娟腰鼓形成的《鼓情铰韵》,还是将本土“龙”文化融合节庆打造的端午水龙节,都是石桥在非遗传承上的创新突破。
“如今我们全镇挖掘申报各级非遗项目10个,培养出非遗传承人6名、非遗民俗文化传播者400余人、专兼职讲解员8名,为石桥的文化传承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张德富介绍。
下足绣花功夫
精塑古镇“硬环境”
为迎接日益增长的游客流量,石桥镇在完善场镇功能上做足了文章。石桥镇建成公共停车场一座,含停车位1000个,新增2个新能源充电桩,有效解决场镇“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大力实施红卫商业街整治提升工程,对道路进行修复和油化,并建设街边座椅、路灯等附属设施;定点投放150台共享电动车,让游客能够轻松漫游石板路,感受古镇韵味,实现“快旅有速度,慢游有温度”。
随着镇广高速、达石快速的加快建设,预计全线通车后,石桥镇将打通40分钟城乡连接交通要道,进一步完善对外大通道,真正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便捷交通旅游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