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CCTV1《晚间新闻》栏目将镜头对准了秋冬交替之际,我国从北到南风景如画,人们走出家门邂逅邂逅五彩诗意画卷。其中,昆明石林的秋日喀斯特地貌美景成为节目中的一大亮点。


秋雨过后,云南石林的蓑衣山展现出了别样的风情。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溶石洼地被澄澈的积水漫溢,形成了石在水中、水随石流转的罕见奇观。金秋时节,岸边的草木渐渐褪去了盛夏的浓绿,为这片经亿万年地质演化雕琢而成的石海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这便是石林蓑衣山洗麻塘↓↓
谁能想到石林深处藏着这样一片 “流动的水墨盆景”?石林蓑衣山洗麻塘位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蓑衣山片区,是云南少见的季节性水上喀斯特景观。每年夏秋雨季后,充沛的降水顺着喀斯特岩层的缝隙汇聚,在洼地间形成大小不一的 “镜面湖”,青灰色的石林柱倒映在澄澈的水里,像被上帝打翻的水墨丹青 —— 石峰是笔,碧水是纸,连风掠过水面的涟漪,都成了画里最灵动的笔触。

不同于常规石林的 “硬朗”,洗麻塘的美带着温柔的层次感:浅水区的石芽刚没过脚踝,阳光穿透水面能看见水底的青苔与小石子;深一点的湖湾里,石峰倒映完整,站在岸边仿佛能 “踩” 着倒影走进石林深处;偶尔有彝族村民的牛羊从岸边走过,蹄子踏碎水面的光影,转头又融进远处的村落炊烟里,活成了田园诗里的模样。

而从蓑衣山往糯黑村方向走,有一段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石板路,路面被马蹄踩出深深的凹槽,边缘还能看到当年马帮拴马的石桩。据村里的老人说,清末民初时,这里是连接宜良、石林的重要商道,马帮从宜良驮来盐、布,再从这里驮走当地的药材、玉米,石板路上的每一道凹槽,都是马帮人一步一步 “踩” 出来的。

如今,马帮的铃铛声早已远去,但站在石板路上,仿佛还能想象出当年的场景:夕阳下,马帮人牵着马匹缓缓走过,铃铛声在山谷里回荡,石板路上的马蹄印里积着雨水,倒映着天空的云彩 —— 这份 “时光的痕迹”,比风景更让人动容。

这里没有 “景点标识”,却处处是惊喜:可能在转过一丛灌木后,撞见一汪藏着石峰倒影的静水;也可能在爬坡时,偶遇一片缀着野菊的草地,抬头就是连绵的喀斯特丘陵 —— 这份 “不期而遇的美”,正是未开发景点最动人的地方。

洗麻塘不是 “打卡完就走” 的景点,它的美需要慢慢品 —— 清晨的雾、午后的光、傍晚的炊烟,还有村民的笑容,都值得你放下手机,静静感受。

今年降水充沛,水位正好,景观能持续到 11 月,再不去就要等明年了。趁着天气正好,带上家人朋友,去这片秘境,把秋天的美好都装进口袋吧~

打卡 Tips:
拍出 “朋友圈无人识” 的秘境感
洗麻塘的美需要 “找角度”
掌握这些拍摄技巧,随手拍都是 “小众大片”

1.蓑衣山最佳机位(必存!)
镜面湖倒影机位:从蓑衣山村委会往西北方向走约 800 米,有一处开阔的浅湖,这里的水面最平,能完整倒映出远处的喀斯特峰丛,建议站在湖岸东侧拍摄(避免逆光),清晨或傍晚光线柔和时,石峰会泛着暖黄色,倒影更显清澈。
石芽群特写机位:往湖的西侧走,有一片露出水面的石芽群,石缝里长着野草和小野花,蹲下来用低角度拍摄,能拍出 “石芽从水中生长” 的层次感,搭配远处的村落屋顶,画面更有生活气息。
全景俯瞰机位:沿湖岸的小山坡往上走 5 分钟,有一块开阔的草地,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洗麻塘,喀斯特石峰、镜面湖、彝族村落、田野构成一幅完整的田园画卷,适合用广角镜头或手机全景模式拍摄。
2.最佳拍摄时间(秋日限定!)
清晨 7:00-9:00(薄雾未散,水面有朦胧感,光线柔和)
傍晚 17:00-19:00(夕阳洒在石峰上,泛着暖红色,倒影也会变成金色);
正午阳光强烈,容易反光,建议避开。
地址: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蓑衣山村委会
交通路线:目前洗麻塘尚未开发,仅能自驾或包车前往(建议开 SUV 或底盘较高的车型)
自驾路线(推荐)
昆明出发:走昆石高速→石林出口下→转石林大道→导航 “蓑衣山村委会”(约 2 小时车程)。
石林县城出发:沿石林大道往长湖方向→过长湖景区后,继续行驶约 5 公里→看到 “蓑衣山” 路牌后左转,沿乡村水泥路行驶 2 公里即到(约 30 分钟车程)。
温馨提示:洗麻塘属自然水域,周边泥泞且无安全防护,需穿戴防滑鞋具做好安全防护,同时请将垃圾随身带走,共同守护秘境的干净。
打卡完美景
这些石林美食
不可错过
可以说
石林的味道,是大地写给味蕾的情书
喀斯特峰林间
百味在红土地里扎根
在火把节的篝火中升腾
石林人把山河嚼出滋味
将时光酿成回甘
让每口食物都成为打开石林的密钥


综合自石林融媒、央视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