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高邮(高邮博物馆)

高邮博物馆
漫步他乡,只要有时间,总喜欢到当地的博物馆去看看,一是各地重视文化建设,博物馆大都重建或新建,环境优美,已成为对外宣传的名片;二是可以快速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

新石器时代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炭化稻
高邮是座内涵高于颜值的小城,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有故事就会有收获。高邮的惊喜不仅在镇国寺塔、文游台、盂城驿,还有那烟波浩淼的高邮湖。据说高邮人最不喜欢的成语是五湖四海,高邮湖是第六大淡水湖,七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水域,横无际涯,竖有长河,西堤落日,气象万千,不用滤镜都能拍出好片。可前人之述排湖到五就停住了,这让高邮湖情何以堪。好在还有人记得高邮湖,宋秦观诗云:“渺无边际浪拍天,蒹葭苍苍芦荻鲜。横吹数声风色暮,孤舟何处宿邮传。”秦少游生于高邮、长于高邮,对家乡情有独钟,自然忘不了家乡的景致,而家乡最具特色的就是邮传。

秦王筑台置邮亭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传、邮、驿是古代中国驿传制度的重要构件,传是备有专供政府官员乘坐的马车即传车,一般用四匹马拉,用传车送达的文书档次较高;邮也叫步传,靠人步行传递;驿指的是传递官方文书用的马匹,因此是骑马传送。中国疆土辽阔,不管用哪种方式都无法一下子送达远方,因此政治中心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置驿站,供驿马换乘和邮人休息。

汉“天帝使者”封泥(邵家沟遗址出土)
高邮博物馆用“一支邮字歌,从古唱到今”概括了小城的历史。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尚未完成全国统一的秦国在这片新夺取的土地上“筑台置邮亭”,这也是高邮地名的由来,高邮从此成为秦汉驿传体系的重要环节。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县,高邮开启了行政治理的新阶段,可谓“秦亭汉邑肇青史”。

平津堰

镇国寺塔
高邮以邮而名,因河而兴,这条河就是脱胎于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隋炀帝为了念念不忘的扬州,启动大运河工程,高邮成为运河要邑,史载,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淮南民众十万余人复开邗沟。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段古堰体遗存在西堤镇的运河故道上被发现,经考证为唐代平津堰遗址,唐元和年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在此构筑水利设施,形成了“防不足泄有余”的治水体系。与平津堰相隔不远的镇国寺塔也是唐代的产物,此为“隋河唐塔竟风流”。

宋高邮城

秦观
“宋城高台耀群星”。有宋一代是高邮人文的高光时刻,这得益于高邮筑城,高邮城最初的名字叫高邮军,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军”是宋朝才有的地方行政单位,其行政级别与“州”相近,兼具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的职能,行政长官名“知军”,《水浒传》中有个回目叫“宋江智取无为军”,可见高邮和无为的地位相似。城市的兴起使高邮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一时文采风流,俊杰星驰,著名的文游台便是乡贤秦观、孙觉、王巩和苏轼等人的雅集之地。元代先后有了高邮路、高邮府,元末张士诚于此称王,国号大周,高邮也有了十三年的王城岁月。

陆仁平油画《盂城驿》

大运河与高邮湖
明清两朝高邮为州,随着城南盂城驿的设置,国脉通衢续写华章。盂城驿自明洪武八年(1375年)开设至1912年裁撤,运行了五百多年,和漕运的盛衰几乎同步,漕运成就了高邮“江淮名区”的美誉,真所谓“驿路胜景蕴风华”。

明代鎏金铜冠

清代粉彩松鹤温酒壶
高邮博物馆另一主题单元为“里下河民俗风情”,这里复原了高邮城的街市街面,布局、染坊、酱园、药店、饭馆、当铺等应有尽有,居民区里盖房、舂米,孩子抓周、女子绞脸,还有最著名的鸭蛋腌制。

布局

染坊

上梁

弹棉花
咸鸭蛋堪为高邮靓丽的名片,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入选中学语文,汪先生笔下的高邮咸蛋“质细油多、蛋白柔嫩”,他介绍了两种吃法,一是带壳切开,为席间的待客之道;二是敲破“空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读到此处,每个人都会想起自己儿童时代的取食情景。童年自有趣处,“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儿童游戏

南门大街咸鸭蛋铺
里下河民俗风情最后一个片区还原了高邮河湖之间的春播秋收,耕牛在田间缓缓前行,小船荡向水面,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充满着人间烟火。

耕田

春播

秋收

捉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