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在桂林市宝贤中学就读,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就隔着一条马路,矗立在校园对面。那时的它,于我而言,是每天上学放学必经的“老房子”——银灰色砖墙、门额上模糊的“万祥醩坊”四字,都只是少年视野里一道熟悉而朦胧的风景。
讲解员在向游客讲述“万祥醩坊”的历史故事。记者 刘峥 摄
初中三年,我对它的理解,多半停留在历史课本的只言片语和学校组织的一次参观活动中。记得那时讲解员说“这里是抗战时期的红色枢纽”,我却只记住了二楼“藏过电台”的神秘感,还有陈列柜里那支“周恩来用过的钢笔”的新奇。彼时的我,不懂“统战”“物资转运”的深远意义,只把那些斑驳的青石板和布满补丁的旧军装,当作遥远年代的“老物件”,觉得它们与我的青春岁月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时光鸿沟。偶尔路过,看到游客驻足拍照,也只是隐约觉得,这栋小楼“有点不一般”,却从未深究这份“不一般”背后的重量。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作为桂林的红色地标,常年满是前来参观打卡的游人。记者 刘峥 摄
毕业后的十几年里,我辗转求学、工作,离故乡越来越远,那栋小楼渐渐沉淀在记忆深处,只在偶尔想起初中时光来,才会顺带浮现出它的轮廓。
直到2021年,单位组织建党百年的主题采访活动,我来到中山北路14号。再次踏入旧址,阳光透过天井洒在青石板上,那些曾经觉得“陈旧”的陈设,忽然变得鲜活起来。
看着二楼复原的电台室,我想起20年前讲解员讲述的“隐蔽战线”,如今却能读懂李克农等先辈在敌特严密监视下,借着酿酒声掩护发报的惊心动魄;看到《救亡日报》的复刻版,夏衍等文化先驱顶着审查压力笔耕不辍的身影,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具象的坚守。我忽然明白,20年前我没能理解的,正是这栋小楼里蕴藏的“平凡中的伟大”——它不是惊天动地的战场,却是连接延安与华南的“生命线”,是文化抗战的“堡垒”,是无数先辈用勇气和智慧筑起的红色屏障。
1944年的西南剧展见证了桂林作为抗战文化城的历史意义。记者 刘峥 摄
如今,再回望这20年的认知变迁,我才发现,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理解,早已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从“模糊的地标”变成“清晰的精神坐标”。年少时,我看见的是一栋静止的老建筑;如今,我读懂的是一段流动的历史——那些在秘密电台前坚守的夜晚,那些辗转转运物资的奔波,那些以笔为剑的呐喊,都是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付出的赤诚。它让我明白,“抗战”从来不是遥远的历史名词,而是无数普通人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红色精神”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守、担当与家国情怀。
每年返乡,我都会路过那栋小楼。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街角,银灰色的砖墙在岁月中更显厚重,“万祥醩坊”的字迹依旧清晰。20年光阴流转,这栋小楼始终坚守在这里,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烽火岁月,也传承着精神力量。此刻我才懂得,它早已超越了“旧址”的意义,成为刻在故乡记忆里的精神图腾——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些藏在砖墙里的故事、那些融入岁月的坚守,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来路,砥砺前行。(记者 刘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