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隋唐洛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应天门的3D投影在城楼上流转,仿佛盛唐的鼓乐声穿越千年而来。带着老伴和小孙子,我们走进了古都的烟火深处,也走进了“真不同饭店”那扇承载着百年风味的门。
“不进真不同,未到洛阳城”,这句老话在店里挂满的荣誉牌匾下显得格外有分量。我们特意为这顿水席等了许久,就为了品尝那道作为洛阳水席头牌的传奇——牡丹燕菜。当服务员端着晶莹剔透的汤盆上桌,小孙子立刻兴奋地指着:“奶奶快看,碗里有朵大花!”
这朵“花”,正是整道菜的灵魂所在。一朵用蛋黄糕精心雕刻而成的牡丹花,雍容华贵,亭亭玉立于汤盆中央,金黄的花瓣层层叠叠,仿佛刚从御花园中摘下,带着洛阳城“牡丹甲天下”的傲然风姿。这朵花,不仅是一道菜的点缀,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973年,周总理陪外宾来洛,见此菜形如燕窝,又饰以牡丹,便风趣地说:“洛阳牡丹怎么飞到桌子上来了?菜中生花,就叫‘牡丹燕菜’吧!”从此,这道始于武则天时期的“假燕菜”,便有了这个流芳百世的名字。
随着服务员缓缓倒入滚烫的高汤,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正式开启。清澈的汤水注入,盆底那用白萝卜丝精心制作的“燕窝”瞬间舒展开来。这看似平凡的萝卜丝,实则藏着不凡的功夫。上好的白萝卜被切成细如发丝,用盐水浸泡去其辛辣,再裹上绿豆淀粉蒸制,冷却后轻轻撕开,便成就了这晶莹剔透、形似燕窝的质地。它不似寻常萝卜的脆生,而是吸饱了高汤后,变得爽滑、Q弹,带着一丝奇妙的韧性,入口竟真有几分燕窝的柔润之感。
汤是这道菜的另一精髓。它并非寡淡的清汤,而是用猪棒骨、老母鸡等熬煮数小时而成的高汤,清亮见底却滋味醇厚。最点睛的是那股酸辣味,辣非辣椒之烈,而是胡椒的辛香;酸非醋之尖锐,而是恰到好处的提鲜。这一口汤下肚,暖意从喉咙直抵胃中,小孙子被辣得直吐舌头,却又忍不住说“好香”,逗得我们开怀大笑。这酸辣的滋味,开胃而不刺激,正是洛阳水席能流传千年、老少皆宜的智慧。
围绕着“牡丹”和“燕窝”的,是丰富的辅料:嫩滑的鸡丝、鲜美的火腿丝、爽口的香菇丝、柔韧的腐皮丝、还有增添鲜味的蟹棒丝。它们被巧妙地间隔围摆,如同“刀面”一般整齐,色彩缤纷,赏心悦目。每一口汤,都能同时捞到不同的食材,口感层次丰富,咸鲜、酸辣、清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这道牡丹燕菜,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相传武则天时期,洛阳城东献上一颗三十余斤的“祥瑞”大萝卜,御厨们为避其土腥,绞尽脑汁,配以山珍海味,竟做出一道清醇爽口、形似燕窝的佳肴。女皇大悦,赐名“假燕菜”。从此,这道“素菜荤做”的智慧便在宫廷与民间流传开来,成为婚丧嫁娶、宴请宾朋的头道大菜。它见证了武周的繁华,也承载了洛阳人勤俭持家、化平凡为神奇的生活哲学。
在真不同饭店,我们品尝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文化。店内古朴的装潢,身着宫装的服务员,还有那讲述着水席故事的展台,都让人恍若穿越。当小孙子学着我们的样子,用汤匙轻轻舀起一缕“燕窝”和一朵“牡丹花瓣”时,我知道,这道菜的滋味,连同这座城市的厚重与风雅,已经悄然种进了他小小的心田。
一碗牡丹燕菜,清汤映花,酸辣开胃,它用最普通的食材,讲述着最不凡的故事。这便是洛阳的味道,是历史的回响,是人间的烟火,更是我们一家三代,在这个秋夜,共同分享的一份温暖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