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的第一篇,我阐述了新疆户外徒步、探险与特种旅游的基本资源,以及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与户外特种旅游这个领域的交集情况。我的结论是:绝大部分的户外徒步探险与特种旅游的行为,实际上与旅游有着更多的交集! 具体可以参看第一篇的链接:
户外徒步和特种旅游是归口体育部门还是文旅部门?
下面,我想回到这个话题:户外徒步和特种旅游到底谁来管理?

首先,从产业实际状况的角度看,户外与特种旅游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链,这其中包括户外俱乐部(盈利的和非盈利的),特种旅游的旅行社、特种旅游目的地(景区和县域旅游局)、户外装备店、领队培训、户外救援队、户外网站或者平台、高校的户外与特种旅游教育以及青旅、旅游媒体、协会等。
既然形成了产业生态链,那么户外运动和特种旅游就已经具备了商业和社会属性,能够自主发展,自我调整。所以,如果要回答谁来管理户外运动与特种旅游,我的看法是:市场。
事实上,在2010年前后,新疆就已经形成了以小羊军网站为枢纽的户外与特种旅游的生态群,包括了上述的元素,并初步形成了自主发展的机制,这个机制更多回应的是市场的规律。
其次,从旅游组织、组团的角度看,户外徒步、登山、探险、特种旅游,更多的是呈现了旅游和组团的属性,因此,它显然与文旅部门有更多的交集,近20年的新疆户外运动的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反之,户外运动和特种旅游这个领域,除了在“35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登山活动中,需要触及登山管理相关规定以外,与体育领域没有太多交集。

第三,说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安全问题。
其实这些年,有关部门对户外与特种旅游表现得热情的时候,无非是因为这个产业圈为新疆贡献了优质和一定数量的流量。而当有关部门对其敬而远之、避之不及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出现了意外风险。
实际上,作为担任了十几年山友救援队总队长的本人,我在这里想简单地表达三个看法:
1、户外探险其实是一项非常专业和精准的活动,如果完善培训、服务机制,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其实是很低的,近20年来已知的新疆区域的户外意外及相应的救援事件,涉及人员伤亡的大致有20起上下。其实在我们看来,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意外,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也是可控的。并非没有规律。
2,户外的意外、风险与事故发生几率,在2014年之后,随着定位技术的普及(手机GPS)和通讯能力的提升(卫星电话与北斗),早已大幅度下降。2016年新疆山友救援队接到的求救信息,大约只有2010年前后的十分之一。户外徒步探险等活动的风险,其实已经越来越可控。
3,2017年各地应急部门的成立,已经让户外的救援有了统筹和职责部门,救援行动效率已经大幅度上升,不会出现过去的匆忙应对、人海战术、一把手亲自上阵这样的情况,有了事各司其职就好。打个比方,户外的意外风险,已经越来越像交通风险,我们努力降低其发生几率,但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这事由有关部门具体应对就好。

所以,总结下来,户外徒步、探险、特种旅游等活动,它首先是市场行为,未来交给市场就好,接受市场规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它自会发展得很好,文旅和体育部门可以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至于风险,其实户外运动的背后藏着科学与精准,没那么不可控。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也越来越小,应对能力也越来越强,部门责任也越来越清晰。没什么可怕的。
新疆是户外运动、探险和特种旅游的宝地。最后,也建议参与决策的专家们,真正地参与一些户外徒步和特种旅游的活动,真正地自己独立去旅行一次,也许会对这个产业和生态有更多的体验和理解。
2025、10、1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