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门楼也是重修的,走出这道门,回过头来看,才知道这条街原来叫做丝市街,状元街是周村百姓的“俗称”,可见这条街原来都是出售丝绸产品的。
走出城门,外边就是新城,那不是我想看的,赶紧又返了回来。
现在的丝市街可不是只售丝绸了,各种店铺品种各异,商品琳琅满目。
大国庆节的,这个宴宾楼饭店居然是关着门的,这里的生意那么不好吗?
这样的街才是真正的古街。
刻瓷技艺是周村的又一非遗产品。
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
真正的刻瓷(在瓷釉上雕刻)是从清初开始的。据记载,清初,在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等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
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崇,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且栩栩如生。这个时期,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淄博是陶瓷的故乡之一,故刻瓷艺术在淄博一带广为流传。
眼前的这位老人家,就是周村刻瓷技艺的传承人之一。
此时,他正在一个蓝色的盘子上,精心的雕刻着一朵绽放的牡丹花。
看老人家那专心的神情,我不忍打扰他,故没站在他身边拍摄,而是用长焦镜头拉近了拍摄的。
一个普通的深蓝色瓷盘,在老人的手下“妙笔生花”了。
如今工匠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不知是世代的浮躁还是我们的内心缺少了应有的精益求精,此时,我在古商城里又看到了认真与细致工作的工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