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盘旋在太原西北的山道上,二十分钟的蜿蜒曲折恰似一场与尘世的温柔告别。窗外的绿意随海拔渐次浓稠,待峰回路转处,一座古寺依山而立,飞檐翘角在苍松翠柏间隐约可见,这便是藏于崛围山之巅的多福寺。山门未入,已有清风携着草木与香火的气息扑面而来,驱散了盘山路上的些许颠簸,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静心等候与这座千年古刹的深度相拥。
买好二十元门票踏入山门,最先撞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明代天王殿。面阔三间的殿宇带着单檐悬山顶的古朴韵味,前廊下的木柱静静伫立,仿佛已在此守望了数百年。推开门扉,哼哈二将的塑像威风凛凛,四大天王各持法器,神情庄重却不狰狞,眉宇间透着守护一方净土的慈悲。阳光透过窗棂斜洒而入,在塑像身上投下斑驳光影,那些彩绘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妙笔触,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明代工匠的匠心巧思。
天王殿两侧,钟鼓二楼对称而立,重檐十字脊的屋顶造型颇为别致。下层砖砌墩台扎实稳重,四周围廊轻盈通透,上层歇山顶的飞檐层层叠叠,转角处的脊兽小巧玲珑,既有官式建筑的规整大气,又不失民间营造的灵动精巧。想象着清晨时分,钟声从这里悠扬传出,穿越山谷,唤醒山间生灵;日暮时分,鼓声沉沉,与寺内的诵经声交织,安抚着每一颗来访的心。此刻虽无钟鼓之声,但站在廊下,仿佛仍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韵律,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穿过第一进院落,大雄宝殿便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座明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环绕,单檐歇山顶的屋檐舒展平缓,尽显庄重大气。走近细看,梁架结构简洁利落,五架梁后设双步梁用三柱,各梁之间以驼峰及栌斗相隔,没有多余的瓜柱,却稳固异常。三架梁上的脊瓜柱配着角背,斗拱与梁木头部紧密交咬,檐柱间的大额枋、小额枋与由额垫板层层呼应,每一处结构都透着明清官式建筑的严谨与精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建筑智慧。
踏入殿内,一股静谧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十四尊明代彩塑排列整齐,三佛居中,药师佛与弥陀佛分侍释迦牟尼佛两侧,神情安详,法相庄严。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立于三佛之前,衣袂飘飘,姿态优雅,仿佛正俯瞰着世间众生。释迦佛背后的倒坐观音更是独具韵味,面容温婉,眼神慈悲,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四周墙壁上,84幅释迦牟尼生平连环画徐徐展开,笔触流畅逼真,人物神态各异,从诞生到涅槃,每一个场景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些色彩虽已略显暗淡,但线条依旧清晰,故事性极强,堪称明代壁画中的精品。站在画前,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佛陀的一生,心中的浮躁也随之渐渐沉淀。
绕过大雄宝殿,便进入了二进院落。这里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独特的上阁下窑式藏经楼,上层为文殊阁,下层窑洞名为乘息洞。上下两层都设有檐廊,六根粗壮的大柱将建筑上下紧紧相连,与寺院的地势高差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窑洞的洞门石柱上,题刻着傅山先生的手书墨迹,笔力遒劲,酣畅淋漓,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洒脱与豪迈。这位明末清初的太原著名学者,曾在此隐居,与古寺相伴,与青山为邻,想必这些墨迹中,也藏着他对人生、对学问的深刻感悟。
藏经楼东侧的红叶洞,便是傅山先生当年读书行医治病之地。洞内光线略显昏暗,却透着一股清净雅致。洞顶殿内的三尊菩萨像虽为后塑,但神态安详,与洞内的氛围相得益彰。站在洞中,想象着傅山先生在此挑灯夜读、潜心治学的模样,想象着他为乡邻们诊病疗疾、排忧解难的场景,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敬佩。这位集学者、思想家、医学家于一身的先贤,在乱世中选择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与学问,这种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精神,至今仍令人动容。
藏经楼西侧的龙王殿内,龙王塑像威严庄重,殿前的水井便是传说中文殊菩萨所赐的“龙池”。据说这口井的水常年不涸,清冽甘甜,滋养着寺内的僧人与草木。俯身细看,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井口的天光与周围的草木,仿佛藏着一方小小的天地。千百年来,这口井默默流淌,见证着古寺的兴衰更替,也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安宁。
继续往后走,便来到了第三进院落。这里的格局更为规整紧凑,少了前两进院落的热闹,多了几分清净幽深。院落中央的千佛殿虽为1991年原址重建的仿明建筑,却依旧保留着古寺的韵味。雄踞在三米多高台基之上的殿宇,屋檐舒展,气势宏大,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踏入殿内,三世佛与四大菩萨的塑像庄严肃穆,三面墙壁上870多尊佛像排列整齐,密密麻麻却又井然有序,每一尊佛像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说殿前的牡丹池内,曾有一株五百多年前的牡丹,虽现已不存,但想象着每年春天,牡丹盛开,花香与香火气息交织,那景象定是美不胜收。
在多福寺的一个多小时里,脚步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跨越千年的宁静。这座始建于唐贞元二年的古寺,历经宋末战火的焚毁,又在明洪武年间重建,此后多次重修,却依旧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庄严。它因山就势,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层层递进,每一座建筑都透着古人的匠心与智慧,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历史的印记。
傅山先生的隐居,为这座古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明代的彩塑与壁画,见证着古代艺术的辉煌;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梁木与砖瓦,诉说着世事的变迁。站在寺外的观景台,俯瞰着山下的风光,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行色匆匆,为生活奔波,为名利追逐,却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厚重。
多福寺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崛围山之巅,看过朝代更迭,历经风雨沧桑,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初心。它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的瑰宝,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与浮躁,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对话。或许,这便是多福寺留给每一位来访者最珍贵的礼物——在千年香火的萦绕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离开时,回头望去,多福寺的飞檐在夕阳的余晖中勾勒出优美的轮廓,苍松翠柏环绕其间,依旧是那般宁静而庄严。盘山路上的风依旧轻柔,却仿佛多了几分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韵味。这场短暂的相遇,不仅让我领略了古寺的建筑之美、艺术之精,更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份难得的宁静与感悟。或许,这便是旅行的意义——在行走中遇见美好,在感悟中收获成长。而多福寺的千年香火,也将永远在崛围山之巅燃烧,照亮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灵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