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是拖雷的儿子,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孙子。
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时,南宋还没灭亡,南宋灭亡的时间是公元1279年。
忽必烈先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立都城,次年改都大都(今北京),所以说,北京从元朝时就成为首都,历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朝,也是五朝古都。
元字之意: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意思是大得没边,所以元朝又称大元。
的确,元朝的疆土广阔,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元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辽阔的疆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面积约1372万平方公里(1330年),《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前朝南宋和北宋,国土面积分别为176万平方公里和264万平方公里,不及元朝的一个零头。元朝第一次将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元朝灭亡的时间是1368年,国祚98年。灭亡的原因是到了元朝末期,官吏贪污之风盛行,政治黑暗,蒙古上层,争权夺利,政变频发,在二十六年内,换了八个皇帝。白莲教、红巾军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出身于红巾军的朱元璋取得了胜利果实,将各路起义军击败,并攻克大都,建立明朝。
元朝以行省取代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在灭掉南宋之后,将全国分为10个行省,包括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和山东。在元朝中期增加了中书省直辖地和宣慰司管辖的吐蕃三道两个行省。
广西在元朝时期是湖广行省的一部分,灌阳则属湖广行省全州路。
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历16帝,国祚279年。
明朝设置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共设置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此外,在青藏地区设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明朝的疆域面积在永乐时期达到巅峰,面积达997万平方公里,后来面积慢慢缩小,到后期仅控制约400万平方公里。
明朝后期,民变多发,陕西米脂农民李自成号召饥民起义,队伍逐渐壮大,公元1644年,李自成占领西安后,建立大顺国,李自成引兵北上,不久攻克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没准李自成会成为朱元璋一样的人物,然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败大顺军,李自成于次年被杀,清军在吴三桂等叛将的帮助下,逐渐统一全国。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灌阳县从湖南划归广西管辖,成为广西的新县和桂北明珠。灌阳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辈出,涌现出杨鳌等一批名人,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封三兄弟更是创造了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的佳话。明清时期因军事、经济原因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大量湖广、江西等地外来人口迁居灌阳,为灌阳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湘楚的建筑、饮食、风俗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灌阳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格局。
西汉初设置观阳县,在今新街湘溪村古城岗筑土城一座作为县治。隋大业十三年(617),县治迁至今址,至明初一直未筑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灌阳由湖南改隶广西,建守御千户所,始筑土城。高丈五尺,周四百七十丈串房五百间,上覆以茅;大门四,东德化门,南镇远门,西崇顺门,北龙川门,西北凿以濠。天顺元年城东南新凿城濠五百五十八丈,四门各建城楼一座。嘉靖十一年重修,城墙内外始加砌砖墙。清雍正、道光年间进行过重修。
县城设在新街时,还筑土为墙,为一座土城。隋朝时搬到灌阳镇,却一直未筑城,整个灌阳县城活像一个村落。这种状况持续了七百多年,直到灌阳由湖南划给了广西,才开始筑土城,清朝时改成了砖城墙。
清道光二十四年灌阳县城图
学宫(孔庙)位于灌阳镇城南社区民族小学内。始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原址在县治东,后经多次迁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东门外迁往西门今址。占地面积约13340平方米,主体建筑以大成殿纵轴为中心线,依次为照墙、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其他还有名宦祠、乡贤祠、碑亭、东西两,教谕署、训导署、明伦堂、尊经阁、头门、仪门、忠孝祠、节义祠等,为当时灌阳最大的建筑群。解放后,该建筑群尚存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等建筑物,现仅存大成门、泮池和状元桥。
清道光二十四年灌阳学宫平面图
明代吕钊夫妻合葬墓位于原县农药厂,1973年5月对墓葬进行了发掘。此墓是一座碗墓,即墓的上部用陶瓷碗与糯米浆、桐油、石灰、沙土等粘合叠砌,共五层,绕墓室一周,中间填充木灰。墓内出土随葬品有铜镜、银镜、汉白玉砚、瓷碗、陶碗、洪武通宝铜钱等数十件。长方形带盖墓志一合,盖内面阴刻楷书“大明朝吕公讳钊赠奉政大夫吕母马氏大封太宜人合殡之墓”。底座上阴刻墓主生平及子女情况。此墓葬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墓主为明代吕钊夫妻。
1973年县农药厂明朝时期吕钊夫妻合葬墓出土的汉白玉砚和金钗。
1980年城关废旧门市部拣选的“灵宝司印”铜印。
吕钊夫妻合葬墓石质墓志拓片。
2000年黄关出土的明朝时期双鱼纹折沿银盘。
凑近拍银盘一张。
灌阳县博物馆收藏明朝时期的文物不多,宋、元时期更小。
按民国版《灌阳县志》记载:
宋元时四十二里,明洪武二十八年猺蛮作乱,调军征,残敝并十有四里,宣德间民又逃窜,并八里,正德十六年又遭蛮贼残破,并五里,隆庆六年民猺定为九里。
宋元时期,灌阳县还是比较繁荣的,有四十二里,里是古代的行政单位,100户为一里。明朝初期因战乱,缩减到14里,后变成8里,最少时只有5里,整个灌阳县几乎才500户,估计不少人都躲到大山里面去了,到明朝后期,汉民瑶民算在一起才恢复到九里,仍不足宋元时期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是宋元时期比较繁荣,但发掘出来的文物反而更少呢?这是什么道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灌阳人在灌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