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梭米孔路牌
开车从遵义到湄潭县城,如果你走326国道,进入湄潭县境域不久,就要经过一条长约500来米的小街。街上虽已不再赶集,但仍有零星店铺,仍然有车行人走,依稀可寻见旧时曾经繁华的痕迹。这个小街,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名字,名“梭米孔”,小街所在的行政村也叫“梭米孔村”。其位置在湄潭县城以西大约15公里的326国道之上,距新蒲新区三渡集镇约6公里,隶属于湄潭县黄家坝街道。
“梭米孔”小街,自古处于遵义至湄潭的古道之上,因此商业兴起较早,具体兴场的时期虽已无从考证,但推断至少在明代平播战争以前。遵湄大道(驿道、官道)铺通后,进一步刺激了这个小街的发展,特别是自从民国时期遵湄公路(326国道前身)通车后,让这里曾一度更显繁华。可惜在该段的“杭瑞高速”公路通车以后,遵湄之间交通的车辆大多都走高速路,这里便逐渐被冷落,直至如今不再赶集。
梭米孔小街
关于“梭米孔”地名的由来,这里的民间流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说从前这个古道小街的西边街口,有一座不大的石山,紧挨石山的石壁下,有一栋以土为墙的茅草屋。茅草屋里,住着一个王姓的孤寡老头。王老头以打草鞋为生,在旧时灾荒的年代,打出的草鞋基本卖不出去,致使家中几乎断炊。有天晚上,饥饿的王老头躺在用稻草铺就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熬到下半夜,才迷迷糊糊睡去。睡梦中见一个白发老人推门进来,问道:“王老头,吃饭没有?”王老头有气无力回答:“草鞋都卖不出去,哪有钱来买米哟,哪有饭吃啊?”白发老人笑着说:“你怕是有福不晓得享哟,简直是吊起腊肉吃酸菜,囤起大米过荒年。”王老头儿哭丧着脸:“天老爷,我哪有大米囤起哟!”白发老人说:“有。你现在就去拿碗来,跟我一道去取米。”王老头儿同他一起来到屋后,但见白发老人抬手向屋后石山的石壁缝里一指,那石缝中立即出现了一个指头大的小圆孔。白发老人叫王老头将碗放在小圆孔下,小圆孔便不断地“梭出”(遵义方言:流出之意)米来,恰恰装满一碗,就不再出米了。白发老人告诫王老头儿:“你每天只能来接一碗米,够吃就行了,切莫贪心,贪心不得哦。”说完话,白发老人一转身就无影无踪了。
白发老神仙救苦意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老头惊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他半信半疑,来到屋后石壁缝前,果然看见石缝中有一个小圆孔。他拿碗来接在下面,果然就“梭出”米来了,不多不少刚好一碗。每天有一碗米,加上自己种的蔬菜,王老头的生活就有保障了,日子便慢慢过得好了起来。可是时间久了,王老头就想:“如果把石孔扩大点儿,梭的米不是更多了吗?吃不完的,可以拿去卖。凑多了,还可借给别人,生利息,说不定能当个小小的财主,还能娶个媳妇呢。”他完全忘记白发老人“贪心不得”的告诫,找来錾子和手锤,叮叮当当,把石孔扩大了足足有手臂那么粗。可是,事与愿违,从此石孔就不再“梭出”米了。他又恢复了在饥饿中艰难度日的生活,最后在饥饿中孤独地死去。
梭米孔街头
王老头因贪心扩大“梭米孔”最后被饿死的消息,很快就在小街及周边传开了。街坊百姓聚集而来,通过募捐集资的方式,将王老头安葬。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个发人深省的教训,人们便将这条小街命名为“梭米孔”,以此教育后人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切莫贪心,并世代口口相传,让这个民间传说故事及“梭米孔”的地名保存了下来。
当然,关于“梭米孔”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他地方流传的也不少,且故事内容也基本大同小异,许多地方甚至还有石壁圆孔的实物见证。但是,真正用“梭米孔”作为一个地方甚至一个行政村命名的,黔北之地仿佛就只有这么一处。可惜的是,这里的“梭米孔”崖壁石孔也是在1939年修遵铜公路时被破坏掉了,再也无从找寻。
梭米孔街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